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公输家鼎力 (1 / 4)
陈牧一边派人将岁初在河间招募的三万余民夫征调至荥阳,一边召集官署内的全体属员对《治河方略》进行学习和理会,因为一旦开工,他们这些人承担的将是领导和管理职能,届时再学习,恐怕就来不及了。
《治河方略》乃是陈牧参考后世的王景和王吴二人治理的基础上做的方案。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今安徽庐江)。
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故有“王景治河,黄河安澜八百载”的说法。
陈牧知道,王景、王吴之所以治河成功,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关键因素汴河,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所以这次要治河成功,就必须对汴河和黄河同时展开综合治理活动。
后世的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荥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河河道,新建了治河刻石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河的水力水利资源。
陈牧在《治河方略》上充分借鉴了王景、王吴的这种做法,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微调。因为王景、王吴治河已经是六十年后了,河水虽然泛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冲刷,河道已基本成型了。
但陈牧面临的情况要比王景、王吴遇到的情况复杂,因为洪水从原有河道泄出,黄河下游平原几无遮挡,任其泛滥。想要将其疏于河道,不但要掘出新的河道,更要防止河水倒灌。因为水无定势,哪里低就往哪儿流。
总的来讲,陈牧和二王都选择了河道流经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
王景、王吴很聪慧的选择了对黄河采用双重堤防法,这相当于后代的缕堤、遥堤。在缕堤上十里建一水门,引浊水在两堤间放淤固滩,已澄清的水自下游水门回入河内。
陈牧对此大为惊叹,感叹古人竟聪明至斯,便对此法全盘保留。这是二王治河成功的关键,不学习那叫脑子进水。
当陈牧将全部的方略讲完,温仲竟听的又一次老泪纵横。他不顾旁人的目光,跪倒在陈牧的脚下,放声大哭起来。
陈牧来到这一世一切都感觉很适应,唯独就是对人们动不动就匍匐在地上哀嚎的举动接受不了。其实,他也知道这是古人们表达激烈感情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后世民主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实在对下跪有些心理上的障碍,尤其是比自己年长的人跪拜自己的时候。
他连忙搀扶起温仲,笑道:“温中丞稍安,本官自是知晓这个方略完美无缺,但能把老中丞感动到这个程度,倒是让我始料未及呀。”
众人皆哄堂大笑,温仲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也是破涕为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