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如何薅陶渊明的豆苗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4章 如何薅陶渊明的豆苗 (1 / 2)
        “那便依殿下所言,‘秘密’建立公社,臣一定将殿下的设想在我们这三千人中实施下去!”笑了一会儿,薛大鼎才红着脸对李祐拱手道。

        “那些也仅仅是孤王纸上谈兵罢了。”李祐闻言却摆手道,“其实薛先生之前有三个字确实说得很对,那就是‘想当然’。我们建立这么一个公社,初衷是好的,孤王在之前也做了不少设想,将能想到的东西都放了进去,可是毕竟事情没做,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超出预期的事情发生。历朝历代都有一个东西叫做‘祖宗成法’,在孤看来,这种所谓的‘成法’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学问是如此,治理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拿着祖宗成法说事,其实说白了要么就是能从祖宗成法中获得好处,要么就是懒!相信薛先生已经看出来了,对于官员,本王不怕他贪,最怕的,却是他懒!”

        薛大鼎张了张嘴,轻轻扫了一眼沈亥,没敢接话。这话别说薛大鼎没法接,甚至李祐说出来都有些逾越。

        不过沈亥却依然没有反应,甚至连眼皮都没有眨一下。

        于是薛大鼎赶紧笑着转移话题道:“要不是生在皇家,相比殿下做个亲民官肯定是绰绰有余!”

        “这点孤王倒是敢拍着胸脯保证,要是让孤王治理一个县,三年就能变成大唐最富有的地方。”李祐自得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到那时候恐怕孤王这个县令也很难继续做下去就是了,更别提升官了。”

        “哦?这又是如何?”薛大鼎好奇道。

        “名声啊!”李祐摇了摇头,道,“如今官员升迁,吏部考察的可不仅仅是有没有让治下子民吃饱肚子,赚足银子,还得看这个官儿在士林间的名声如何。本王敢拍着胸脯说,说到赚钱,本王不敢说是善财童子转世,再世陶朱的名头却敢领下来。可是这么一来,一身铜臭气却是免不了的,怎么会有什么士林间的好名声?”

        薛大鼎闻之默然。李祐说完也有些丧气,如今的官场,虽然还到不了理学大兴之时的扭曲风气,但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些许苗头。这种事情其实也不仅仅是理学解释儒家学说之后才有的,儒家治国本来就是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过于看重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却对于民生和经营能力不甚看重。而被儒家看重的道德修养,靠的却大多是锦绣文章和士林风闻,真正的监察制度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徒有其表而已。

        李祐长舒了一口气,笑着道:“跟你们讲个笑话吧。说长安酒楼里,两个文人畅谈古今,说道晋代陶潜,称赞不已。一人言道。‘陶彭泽东篱采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此为我士林先贤也!’另一人点头称是。唯有酒店伙计纳闷问道,‘两位客人所说的陶彭泽是谁?我从彭泽县来长安,却并未听闻此人名声啊!’”

        李祐讲了个笑话,可是小祠堂内却没有一个人发笑。房遗爱和武家小妹年纪小,还不清楚这个笑话的笑点在哪里;薛大鼎、沈亥和武媚娘确实能听明白这个笑话,但却并不觉得这个笑话好笑。

        “并不好笑对吧?”李祐反倒并不尴尬,依然笑着道,“要是我是彭泽县的人,我也不愿意将自己乡梓之地的名字冠给一个只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几天县令、却什么都没给彭泽县留下的人。我故乡之名何等沉重,为何要给一个动不动就撂挑子不干的人扬名?”

        “殿下此言……”薛大鼎想了想,还是拱手道,“……未免太过偏激了些。陶渊明挂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最起码腰杆子是直的。”

        “所以啊,在我看来,陶渊明肯定不能说是一个坏人,最多算是一个好人,但绝对不能称之为先贤。”李祐摇摇头道,“这种做法除了他自己把自己的责任随意丢下之外,其实还给后世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我大唐建立以来,从我皇祖父开始一直到如今我父皇,每年都要给士林间有偌大名声的大儒写信,邀请他们出仕。态度好的多少给个回信,编个托词;态度不好的,甚至连天子的信都不收、不看。整天大喊着‘田园将芜胡不归’,偏偏将‘达则兼济天下’的圣人教诲忘到了脑后。别说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就是现在,我大唐的读书人有多少?没看见长孙舅舅、房相他们脸上的皱纹?杜相甚至不惑之年就撒手人寰,治国难道靠程将军他们的马槊不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