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初到齐州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6章 初到齐州 (1 / 2)
        接下来的路上,速度慢慢加快了一些。最关键的是,因为从风陵渡开始,接下来的路一直都是沿着黄河前进,偶尔还能搭乘一段时间的河船,这不仅大大减轻了队伍辎重运输的麻烦,也让队伍中的老弱妇孺着实轻松了不少。

        但是黄河下游从来不是能够一直放舟直接入海的,哪怕在唐朝这个年代,黄河还没到地上悬河的程度,但河床的淤积已经十分明显。实际上如今的黄河河道和后世的黄河河道有着很大的差别。说的直白一点,黄河大致成一个“几”字形,在郑州附近,这个“几”字开始上挑,流向从正东改向东北,最终从山东入海,如今的黄河河道最后这一笔“挑”得要更加厉害一点儿,河道比后世的黄河河道要更加偏北。实际上黄河这最后一段的河道从来都不安稳,最早的黄河河道还要更加偏北,然后从西汉时期就开始王南改道,这会儿的黄河河道是在东汉末年、王莽时期逐渐安稳下来的,已经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三次大规模改道了。而到了北宋年间,黄河再次改道,只不过这次又往北偏移了不少。到了南宋,黄河再次“摆尾”,这次改道的范围更大,甚至直接绕过了山东,夺了淮河的入海口入海。明清时期大致就延续了夺淮入海的状况,一直到道光年间,才再次改从山东乳渤海。

        历史上黄河改道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暴雨等天灾、河床淤积、人为掘口。而每一次黄河改道,都会给流域的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

        这会儿已经到了二月中,经过艰难的跋涉,李祐带领的庞大队伍终于到达了齐州。最后这一段路比较安逸,几乎所有人都坐上了船。眼看着齐州码头不远,李祐却站在船头望着浑浊的河水怔怔发呆。

        薛大鼎陪着李祐站在船头吹风,看着河面上偶有零星的浮冰飘过,嘴里道:“还好今年天气暖和得早,否则还到不了这么早。如今到了齐州,就能安排春耕,算是时候正好。”

        李祐恍若未闻,过了许久才道:“薛先生,我曾闻,黄河清而圣人出。如今看滔滔大河,却不知何年能见黄河水清。”

        “李康之《运命论》,虽不坠文人风骨,但到底消极了些。”薛大鼎道,“臣向来奉行人定胜天,从未觉得吾之运命受时势摆布。殿下天纵英才,年华正茂,正是奋发向上之时,为何读此文章?”

        李祐笑了笑,他一直知道,薛大鼎是个做实事的人,惯能脚踏实地,看不过李康在《运命论》中所说的“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这样的观点也是正常。不过《运命论》也是有点儿东西的,特别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向来被人推崇备至,道尽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比较和竞争关系。

        “倒不是推崇李康。”李祐笑道,“只是担心这条大河啊!”

        薛大鼎默默不言。不用李祐说得很清楚,薛大鼎就明白了李祐的意思。如今的黄河河道从东汉到如今安稳了几百年,但这也仅仅是大范围上的安稳。实际上黄河下游的水灾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决口吞噬的人命不可计数。如今李祐的封地就靠在黄河岸边,李祐能安心才是怪事。

        “殿下想要治河?”薛大鼎沉声问道。

        “谈何容易?!”李祐苦笑着摇头。

        “世上无难事!”薛大鼎道。

        “黄河决口多在下游,但根源却在关中。”李祐摇头道,“我们在下游加固堤坝、截弯取直,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却仍挡不住黄河水泛滥成灾。”

        “臣请殿下明示!”薛大鼎躬身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