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五.拜大司马 (1 / 4)
汉成帝一朝,大司马是元城王家的禁脔,伯父王凤干了11年,病逝后传给了堂叔王音。王音干了7年,病逝后接棒的是五叔王商。王商只干了3年,也病逝了。顶替五叔的是七叔王根,辛苦工作4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病退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在元城王家霸占大司马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介绍一下大司马牛B的地方,回顾一下大司马的历史,不然一个垃圾职位,有什么值得好炫耀。
大司马这一称谓最早出现是在周朝,职权掌邦政;秦朝以太尉代之,专司武职;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大司马这个职位才得以重出江湖。
前文我们在西汉的官僚体系中就谈过,太尉是三公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大司马承袭此职,仍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类似于现在的总司令,高官。
汉武帝时特设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但“无印绶,官兼加而已”,是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你可以这样浅显的理解,大司马就是一个新的头衔,有了它你会分管很多的内政事务。汉武帝时是你先拥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这些军职再给你加文职大司马,就是武官从政。而汉武帝后常是你先拥有大司马这个文职,再冠加以将军等武职,是文官掌军。等到了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西汉初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只有四类将军,即一品的大将军、二品类比三公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冠加大司马后,其位秩不变,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尊比丞相,大司马车骑将军(大司马卫将军)贵比上卿。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因为有了大司马这一加官称号,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汉武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秦朝和西汉前期,以丞相(有时称相国)掌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掌监察,三者互相制约,大权集中在皇帝自己手里。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将丞相的大部分职能转给了大司马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司马大将军战时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有名无实,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
通过不停的打压丞相的权力,西汉逐步形成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和以大司马为首的内朝官两套体系。内朝官逐渐成为中央枢机所在,掌握中央机密决策,大司马大将军作为内朝领袖,可领衔在内朝预闻政事,参议决策,其主要任务就是“辅政”,即辅助皇帝行使君权,是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由原来必须依附于将军的加官变成了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成为名正言顺的三公,正式纳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统之中,这就意味着大司马由旧的内朝领袖开始转为外朝首领。这一时期大司马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大司马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
说到这里,我们顺带也谈一下大司徒和大司空。
“大司徒”最早也是出现在西周,是主管国家财赋收入机构地官系统的最高官职,差不多就是丞相。秦朝取消这一称号,哀帝元寿二年又取消丞相,将其更名大司徒。
“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汉朝本无此官,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为三公之一。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前1年)仍改称大司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