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商垮台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王商垮台 (1 / 3)
        这个王商是宰相王商,不是王凤的五弟王商,汉朝以单字起名做为上等人的标志,这也让后世的人在学这段历史的时候特别烧脑,相同的名字常代表不同的身份。

        王商与王凤两个势力集团,自公元前29年,王商出任宰相以来,汉成帝朝初期的两大势力已经相安无事5年了。

        这不仅是两个人的斗争,也是两代外戚家族的斗争,更是内朝官与外朝官两个集团的斗争。

        矛盾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这是两个集团不可调和的矛盾。

        乐昌侯王商,字子威,姑妈王翁须是汉宣帝的生母,他是汉宣帝刘洵的表弟,汉成帝刘骜的表爷爷,老牌儿外戚。汉宣帝时期,王商以任子出仕,任太子中庶子,作为外戚一路高升,很快就官职右将军、光禄大夫。汉元帝也很器重王商,指示他护佑太子。元帝晚年,由于他过分偏爱山阳王,刘骜太子的位子一度岌岌可危。王商和另一位待臣史丹竭力维护太子,为刘骜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骜继位后,升王商为左将军,对他视为肱骨。公元前29年(建始四年),王商接任匡衡为丞相。

        一般认为,丞相是除了皇帝以外最大的官,其实在汉朝就不是。汉武帝之后,朝中一把手是大司马。这是汉武帝的创举,纯粹为了削弱相权,搞了一套内朝官,把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架空了,成了没有决策权的执行机构。自从有了内朝官,内外朝之间争斗就没歇过。汉宣帝时,以刘洵的超强能力尚可以把控局面,到了汉元帝刘奭,宦官和外戚勾结,把外朝官玩得死去活来。到了汉成帝,刘骜干脆就只相信以外戚为主的内朝官。大司马领尚书事,把个秘书机构变成了中央权利核心。

        简单的理解,外朝官就是历史遗传下来的固有官僚体制,中枢是相权,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内朝官是汉家皇帝搞的自己人官僚体系,中枢是大司马,是对丞相的分权,是服务并听从于皇权。

        此时的大司马是另一位外戚,王莽的伯父王凤,汉成帝刘骜的舅舅,皇太后王政君的同母同父的亲大哥。

        西汉末年,外戚成为帝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外戚有个天然的弱点:皇帝换了外戚也随之变换。所以,每个皇帝周边都有新的老的一堆外戚。新老外戚之间的权利争斗是必然的,没有哪个外戚会主动交出手中权力。王凤和王商的争斗说白了,绝不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两个家族的斗争,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内朝官和外朝官之间的斗争,是政治结构上的一种斗争。本质上来说,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你死我活的权力之路,哪有什么卑鄙和高尚的区别,只有卑鄙与更卑鄙的区别。双方都各出奇招,互有攻防,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后来《汉书》班固将王凤形容成一个奸诈小人,评价王商为人忠直,刚正不阿。我想这也有班婕妤的缘故吧,好以此侧面的打击王凤,班婕妤是班固的直系长辈,后面我会详细讲述她的故事,现在只须明了班家与元城王家因班婕妤结仇就好,我置疑班固因此而没能完全坚持史家的公正性,就像我用淳于长的卑鄙来衬托王莽的清高一样。

        权力的斗争哪来的对与错,厉来都淡不上高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杯酒释兵权,那是强权上位者的仁慈,是不对等的,双方才能如此心平气和的,不流血的演下去。而王商和王凤是势均力敌的,至少目前是。

        王商公元前29年出任宰相,王凤比他早4年出任大司马,上位者,很难做到谦逊恭俭让的,特别是穷儿乍富的王凤,专权独断,听不得半点杂音,这是闭着眼都能想得到。

        王商位居宰相,老大与老二,官场上的面子活肯定是过得去的,但王商想着自己是老外戚,家族实力强大,真正的贵族血统,又有扶持汉成帝上位之功,内心多少有些看不上王凤这个土豹子,多少有些倚老卖老,背后对王商颇有微词,有想巴结大司马之徒,自然而然就传给了王凤。

        王凤对此深信不疑,说别人不会,说王商肯定会,这可是会当着皇帝的面说他坏话的狠人。

        王凤至今清楚得记得,那次在朝堂上无地自容的往事。他觉得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权威受到了挑战。感觉自己在成帝跟前,被人啪啪打脸,左右开弓,每每想起仍在泣血。

        那是王商做丞相的前一年吧,还只是一个区区的左将军,记得那是夏天的午朝,倾盆大雨一直下到了现在,满天乌云,浓稠得午后的未央宫都早早的点上了宫灯。一众朝臣被留在朝堂内,边等雨歇边在闲聊,汉成帝慵懒的斜靠在龙椅上,和身边的大司马有句无句的聊着。突然满城人声鼎沸,据传流经长安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这八条河流中,有五六条河床暴涨,水龙正向长安涌来,长安城转眼就会被淹没在波涛之中。城内居民慌着一团,大臣们也慌作一团,王凤也慌了,建议立刻准备大船,让太后和皇上登船避难。这时王商不紧不慢地说:即使在末世王朝也没听说洪水能淹过城头,何况这太平盛世,分明造谣!如果雨势太大,大可在城楼一避,不用舟车远行。他这一说,大家觉得有道理,让人再去打听,结果还真是谣言。每每想起此事,王凤均清晰的记得,那昏暗的朝灯下,汉成帝刮向自己那明亮的眼神,还有那朝堂上挺拔的王商的身躯,像根刺,长久的扎在了自己心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