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五章 时光遗落 (5 / 6)
一切正如他在日志上写的那样:2017,就像一场没有睡醒的梦;2018,我找到想要去远方。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对他几乎脱胎换骨的一年充满好奇的我后来翻阅了他近一年的动态,想要找到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填满页面的是大段的鸡汤文,字里行间充斥着不服输的傲气,也有一些消极的文字,譬如“前方一片漆黑,望不到尽头”之类的。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一张女生的背影照,附上的文字是“我想见你,不远万里”,日期是五月十号。望着这熟悉的背影,我仿佛又看到了缓缓离开绿茵场时黑娃身边的女孩,忍不住叫了声“嫂子”。
我仿佛能够看到新生报到那天拎着行李箱的黑娃站在街道一边,对面是那个曾经差点儿错过的人儿,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无言中。故事的后来,这个男人的空间里,一半是足球,一半是爱情,腻的不行,就一笔带过,省得看的人心累。
上帝是公平的,黑娃在学习上领到了一个废柴的故事脚本,最终也还是没有逆袭成为灭霸,只能说规规矩矩。却在爱情上被赋予了王子公主的完美情节,写下了青春完美的扉页。
这一节我想聊聊足球。
一直以来,体育届有句玩笑话:“中国的乒乓球谁也打不过,中国足球谁也打不过。”调侃的就是中国的男足,女足表现比男足好很多,只是世界范围内,女足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回顾中国足球几十年走过路,最为人们所铭记的是2002年闯入世界杯决赛圈,虽说小组赛一轮游,但是好歹让人看到了一丝崛起的希望,可本以为是开始,谁知道成了巅峰。尤其近几年来,中国男足的世界排名一度跌至百名开外,而人口三十多万的冰岛、邻国日本和韩国、甚至经济落后的越南的排名比偌大的中国要高不少。比起国际成就,我们更常听到的是男足臃肿的身材、酒驾醉驾、高薪低能、疲软无力等有关男足的词条。我曾问过一个人是否会考看中超,他来了一句:“五大联赛随便一直队伍都能在中超排前三。”这是我听过最讽刺的话之一。一方面,中国人对中国足球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这是对男足有多失望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很多人诟病中国的教育制度,认为应试教育禁锢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可是每年仍有很多体育特长生凭借出色的体育成绩进入专业的体育学校。还有人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职业体制的不完善、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等等,我是一个业余的人,不知道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的是错的,所以仅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问题。
我踢了三年的球,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职业运动员,日进斗金,闻名世界。就算心里想成为c罗、梅西、内马尔、姆巴佩他们这样的行业偶像,十六岁第一次接触足球的我比他们晚得多得多,天分不够,努力不够,谈何进入职业,走出国门。世界上最强的球员三四岁就开始踢球,十岁左右开始进行正规的职业话培养,一步步遴选过滤之后,从二队到一队,所以他们的人生是我们可望却不可及的。
于我而言,足球正如它诞生之初所蕴含的自由和不屈。三年来,一年四季,不管春日黄沙飞、夏日烈阳天;还是秋光老虎威、冬雪皑皑堆,天冷宁愿加一条毛裤,天热宁可让太阳随意晒,每个周六,不仅是对身体的强化,更是对思想的清空。平日忙于应对无天海数的作业习题,不是坐在座位上解题,就是站着背书,总之,闲不下来,只有每周两节体育课和每周六这一个多小时能够任汗水肆意流淌,能够对着空空荡荡的操场放声呐喊。绿茵场,不仅仅是绿茵场,更是我们暂时逃避的乌托邦,是我们寻求自由的理想国。
回顾我三年的踢球经历我其实踢得并不好,三年来颠球总是不及格,拿到球总是不知道怎么处理,带球总是过不了人……总之,很菜。三年来,被高速飞行的足球砸歪过鼻梁;争球时脸被别人用鞋钉蹭了好大一片淤青;脚丫也因为长时间处于闷热的环境下被细菌感染、流脓,需要贴十几个创可贴。而球队里的守门员老曹为了接一个关键的射门手指骨折;近视的队员眼睛不知道碎过多少副;甚至有人腿骨骨折,但我们依然热爱着这项运动。所以为了加强自己的耐力,每天晚上队员们都会在球场上加练;为了让自己的球感更好,我曾违反宿舍管理条例,在寝室练习颠球,打坏过一扇玻璃窗,两节日光灯;为了增强对抗,我努力地增重,为的只是做好我站在球场上的那几十分钟。
赌球的人并不爱球,他们爱钱,球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如果赚不到钱,那足球就是令他们痛恨的运动。我们爱球是因为足球把一群本不相识的人汇聚到一起,大家对彼此完全信任,把大后方交给后卫和门将,中轴联动前锋向对手的大门狂轰乱炸。进球的一瞬间欢呼雀跃,被攻破大门的一刻稍有低落,彼此安慰。一场球赛,自由地奔驰,无私地分享,充分的信任,绝对地服从,不灭的希望,团队的荣誉,每一个都不可或缺,每一个都让彼时的胜利来得应当。不打游戏的人无法在看似无聊的对局中找到快乐,因为他不了解练习的辛苦;不了解文字的人无法感受微妙语言的魅力,因为他从未尝试过布局谋篇,也没有体味过不同措辞结构的力量轻柔刚猛,所以才常说经历过的人才会懂,隔岸观火谁都会,感同身受却不见得。
一个因为赌球而走上天台的人并不值得怜悯,那是活该;一个旁观看戏的观众拿起键盘胡编乱邹并不值得相信,那是不懂乱说。
看到这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并不精彩,甚至有些单调陈乏,但事实上这些片段化的拼接是黑娃的真实经历。
高一的一年时间里,黑娃是足球队的活动负责人,所以算是我的半个老师。而后机缘巧合下,我进入了校队,和黑娃成为了半年的队友。2017年黑娃高考落榜,选择复读,复读的时间里我见过黑娃两次面。再之后的故事全都是从他的空间里找的资料拼凑而成。
2019年之前,我没有黑娃的任何联系方式,没有在私下聊过天,也没有喝过大酒,我翻遍自己的相册,竟发现我俩甚至连合照都没有一张。所以,你说我很了解黑娃那是不可能的,我对这个人所有的印象仅仅来自于不大的足球场。为了保持叙述的真实,没有对情节有太多添油加醋,是什么就写什么,也就是现在的样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