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 (1 / 11)
(一)
钟家懋做梦也想不到,他和汤晓丽的这次邂逅,竟会改变了他的人生,不但使他成了上海滩的名人,最终还为此断送了性命——
为了让读者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得先从他本来是怎样一个人谈起。这样说吧,他是个十分内向,性格孤僻的人,说他胆小怕事大概也没错,因为他从小就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摸摸索索地玩儿,决不会,也不敢出门和弄堂里的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见了生人更是拼命往大人的身后躲。按他阿爸的话来讲就是这孩子怎么见了人就心慌,长大了怎么出门去做事谋生?但说来也怪,他却是一个十足的戏迷。当然,这是受了他阿爸的影响。
他阿爸在家懋四岁时,移家挈口从乡下来到上海做茶叶生意。生意不大,但却赚了不少钱,要不,怎么就买下了信余里这一栋石库门的房子?他阿爸一生别无他好,除了做生意,就爱唱两口京戏,青衣、彩旦还真唱得像模像样的。他常常玩票,据说和当时的名伶麒麟童在共舞台配过一出《汾河湾》,他起的王宝钏还受到了麒麟童的夸奖,在上海的票友中应当算是一个佼佼者了。钟家懋的这几口,就是他阿爸在家里闲得无聊时,为了让他改一改这腼腆怕人的毛病,硬是拖着他一句一句教会的。
请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硬”字。按钟家懋的个性来说,他本来是不会喜爱京剧的,是被他阿爸逼得无奈,但在跟着阿爸去过几趟戏院后,他得到了启发,自创了一个非常适合他的玩法,使他对京戏的兴趣大增。这玩法是:他把阿爸给他买的“香烟牌子”(当时也叫“洋片”,本是插在香烟里作为装饰的一种硬纸小画片,大概是看到小孩子们喜欢,也就单独在玩具摊上出售了,上面画的大多是《三国》、《水浒》、《隋唐》等里的人物),将上面的人物一个个剪下来,并用边角零料剪成一根长条,把长条竖着粘在人物的背后作为支架,这人物就能够站立起来了。然后,他把桌子的抽屉抽出,合扑着放到桌上,再把这些人物一个个按他想的放到抽屉上,一面把人物移来移去,一面嘴里敲着锣鼓点子,念念有辞,就是一台戏了。也许在别的小孩子看来这是很枯燥的事,但他却乐此不疲,一坐就能坐上大半天。为了能把嘴里念的和唱的弄得更丰富些,玩得更开心些,事情就调了个个儿,不用阿爸再逼他,他反会缠着要阿爸教他,我们知道,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学多了、唱多了,他对京剧也就上了瘾了。
两年前(一九三七年),钟家懋的阿爸得病去世,母亲料理了他阿爸的丧事后,就回乡下去了,留下钟家懋独自在上海守着这石库门房子。这一来,他算是彻底得到了解放,白天听唱片、,玩“香烟牌子”,晚上到戏院子里去看戏。不管是炎热难耐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是有名的大班子,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班子,他一律都看,从不间断。
现在,我们要说到他和汤晓丽的意外的邂逅了。
这天晚上,他去鸿鸾大戏院看长兴班的《玉堂春》。长兴班是第一次到上海,班子里没有名角儿,行头也欠精致,但戏却不错,特别是那个唱苏三的彩旦(海报上称她为汤晓丽),看得出是个有天赋的好演员,除了嗓子好,扮相也漂亮,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做戏非常投入,这就大大地弥补了她初出道的不足(从她的年纪来看,应当不会超过二十岁)。要知道上海的戏迷们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从来就能接纳五湖四海来的人,是很宽容、很大度的,所以,这天晚上大家给了这个长兴班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气氛十分热烈。
可是当汤晓丽演到《三堂会审》那一场时,台下的掌声和喝彩声里突然掺杂了刺耳的口哨声和怪叫声,家懋不由得朝起哄的地方看去。
只见前排有几个白相人打扮的人,口哨和怪叫声就是他们嘴里发出来的。最触目的就是坐在这群白相人中间的一个粗壮高大的汉子,这汉子倒没有跟着叫唤,却微张着嘴,色迷迷地盯着台上的汤晓丽……
家懋的眉头微微地皱了起来。因为每天看戏,常常可以在戏院里遇到他和他手办下的这帮人。听别的看客说,他叫包笏章,是当地的一个有钱有势的流氓头子。
后面观众席的人都站了起来朝前面看去,有的不满地摇着头,有的忍不住对发出怪声的这些流氓大声喝止。但钟家懋却反而坐下来闭上了眼,对周围的混乱不闻不问了。
这个叫做包笏章的人放下了手里的茶杯,对正发出怪叫声的这几个人摆了摆手说:“够了,别闹了!”
这几个人立即安静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