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汝南迷局 (1 / 2)
长孙谅者,字宽伯,剽悍好武,不良于行,擅长骑射,狡黠有机谋。前朝司隶校尉长孙庆之孙,豫州总管光之子也。陈厉帝恭平末年,颖阴有流民聚众为患,光亲往讨之,为贼所杀,谅乃袭位,平定寇匪,境内稍安。后诸胡南侵,谅乃据州自守,招兵买马,欲趁天下纷乱,割地称雄,宰执四海。当是时也,景武帝彭城大捷,尽拥徐州与江南之地,军势极盛,淮间大震,田齐收兵纳降,夏、赵遣使交好。谅自度无力相抗,辄以地相投。景武大喜,除安国将军,领豫州都督,爵归义侯。后谅数败田起,获汝阳、征羌、西华、召陵等县,加豫州总管,晋汝南郡王,使专制淮北。
景武崩,徐基即位后,以州总管一职本为前朝因境内民怨四起,朝廷无暇平叛,陈灵帝乃置州总管,总辖州内事务,许以募兵科税之权,乃权宜之策,后渐成地方割据。而今江南安定,便敕令撤州总管,不常设,改立州牧与州都督,分管政务与军事,而又受朝廷六部辖制。另有州刺史衔,为每年冬至时由监察御史巡视诸州时暂领,回京即免。新令颁布以来,如皇叔蔡、鄘二王,本为荆、江二州总管,则转任州牧;太傅朱弘,亦以越州总管致仕。而举国唯有谅如故,朝内外殊类也。
“无奈周、张皆已受诛,不能勘验事情真伪。”
“敢问陛下欲如何处置?”
“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顾氏如此,长孙氏亦是如此。听闻谅有五子,既周、张已亡,便令其子经为宜禄令,绍为新阳令,征世子纯入京为礼部员外郎。至于长孙谅,擅兴部众,私行刑罚,罪同大逆,而原事急从权,特稍减罪等,降为豫州牧。”
“陛下小惩大诫,谅若能窥探一二,则以后断不敢肆意妄为,尽心为国之藩篱。”
“但愿如此,而朕听闻长孙谅在平舆,多妄论朝廷赏罚不明,常自比窦融,谓属臣道:‘功盖之而尊远不及也’,素来心怀怨言。初朝议改制州总管等官衔,中书尚未定旨,二位皇叔便率先上表请辞,故有太傅等人纷纷效仿,呈奏文以求致仕。唯有其上表文,称:汝南长处于齐氏盛威之下,百姓惶惶不能终日。长孙氏世代为豫州总管,待民如子,人心归附,若贸然改制,恐辖内狐疑,由治生变。长孙谅言必称民心难负与边事急迫,措辞欺朕如此,岂是甘愿久居人臣之人?”
“长孙氏跋扈至此,恐其早晚作乱。”
“现今尚无真凭实据,若无端处置长孙氏,朝臣百姓则会以为朕生性多疑,践祚时日不多,便不能容忍降将旧臣,令内外心寒,此事还需时日。周、张既已伏诛,其身后罪责论处可付大理寺与刑部勘验处置复核。”
秦王作罢,道:“为长远计,如今之策,也只得如此。”
“近来国事繁杂,北疆暗涌浮动,兵戈稍息,暂且不谈。交州荔浦、潭中越人复反,墨怀领军平叛,昨日刚奏捷报。越人作乱,虽大抵只是癣疥之疾,而这般频繁,也使得境内不安。朕临朝以来,夙夜难眠,欲承先帝遗志,恢弘文治武功,匡扶宇内,而今国内仍骚动不安,如何全心北伐?”
“山越作乱,渐成常态,非邦安之态,而若非有难处,常人又岂能愿为贼寇?臣弟数次征讨岭南,尝平叛后,询问乱由,盖因当地守令皆出于中州,多为汉人,戎越之俗,不曾有闻,公布政令皆以汉人之制,越人无所适从,偶有触犯,辄加刑罚,始有作乱,方致人祸。陛下可令吏部多攫任戎越族中贤良或通晓其民风习俗者出治越人聚集之地,同出一族,知悉风习,概可减免此乱;或朝廷于越族聚集之郡县,任事守令之人时,可加试风俗科;亦可诏越族三部酋每年向朝廷举部落内孝廉者,令吏部考课,善者可许之官职,渐成‘越人治越’之状。”
“越人治越?阿綦此计甚善!朕便诏三省诸公以阿綦之策拟定敕令。”左右报有外臣觐见,梁帝乃谓秦王道:“朕还有政务未理,日后再叙话。太后自阿綦出征以来,日夜担忧,今汝既回京,自去请见即可。”秦王乃退。
太后岑氏,梁下相侯、护军将军、江陵令岑修之姊,出于荆州江夏名门。祖由,前朝灵帝时任河南尹,后迁尚书仆射;父靖,厉帝时国内鸿儒,官居太傅,门生故吏遍布内外。初景武帝求学于长安国子监,徐、岑两门世代交好,素有姻亲,且靖见景武风姿不凡,乃以嫡女妻之,诞有二子,即梁帝与秦王,二女,即新安长公主与永嘉长公主。
太后但见秦王安然无恙,便已放心,留之叙话,谈论闲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