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 41 章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 第 41 章 (1 / 4)
        王谨虽然更喜欢低调行事,不过,如今这样一个“文曲星下凡”的背景加身,倒也没什么不好的。

        起码,那些从前经常明里暗里地想要给王谨说亲的人,现在都通通消停了。毕竟,这么大的福气,哪是随随便便的哪个闺女就能受得住的?倒是让王谨少了一桩烦恼。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营自己的名望,在仕途之路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科举制创立之前,“举孝廉”等以士人名望的为标准的察举制盛行一时。唐宋时期科举制逐渐发展,到本朝太/祖改革之后,科举制度已经趋于成熟。但即便已经有了完备的考核制度,考生的名望,也同样是考官判定名次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对学子们而言,在官学、书院保持一个不错的成绩,与先生、同窗们维持良好的关系,参加各种诗会、文会为自己打造出“才子”的名气,这些都是必要的准备工作。想要闭门造车然后一鸣惊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而对考官而言,在每次监考之前打听当地考生的情况,也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毕竟,等到最终排名的时候,取一个某地的“第一才子”为榜首,肯定要比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有说服力得多。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旦结果不能服众,即使公布了考生的试卷,也难免会引人争议。因此,大多数的考官们都会提前做好功课,避免产生这样不必要的麻烦。

        在决定要走科举这条路之后,王谨就仔细考虑过“如何经营自己的名望”这一个问题。

        他希望自己的“人设”,可以暂时处在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既不会张扬到咄咄逼人,也不会低调到任人欺压。

        首先,身为一个农家子,这实在是一个算不上高的起点。但有一个世家后人的名头,倒是能添几分底蕴。

        而王家不结人脉,势单力薄,这又是一个短板。但王谨如今在清源县里有了一定的名望,这不仅能让自己日后的科考之路多几分把握,但也不至于遭人忌惮。

        毕竟,这件事说破天也顶多就是个“文昌帝君显灵”、“文曲星转世”、”“文曲星下凡”,虽然引人注意,但提起来也算是一桩美事。

        文昌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文曲星则是文昌帝君座下的文神,这二位虽然都是神,也经常被老百姓们混淆,但也从没听说过文曲星没事干跑去弄权造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