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 39 章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章 第 39 章 (1 / 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想学写诗,黛玉便话:“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就相当于是曹雪芹借黛玉之口,倾情推荐的一套写诗作赋初学者必读的经典书目。而其中《王摩诘全集》的王摩诘,便指的是王谨的老乡王维。

        至于说为何要先读王维,在王谨依着曹公所言的顺序细细读了好几百首诗之后,倒是觉出了一些味来。

        苏轼曾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以诗著称,其画也是相当有名,被后人誉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并且,他同时还兼通音律,是一位真正的“诗书画音四绝”的艺术大家。

        王维最出名的山水田园诗,便结合了诗、画、乐这三种艺术元素,用词简洁淡然,从不刻意铺陈,写的也都是随处可见的风景。读他的诗,就像欣赏一幅简单的工笔画一般,极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同这位“诗佛”相比,“诗圣”杜甫的诗过于沉郁,“诗仙”李白的诗又有些过于豪放,并且这二人的诗都要花时间去领悟,且极难模仿。

        先读王维,再读李杜,就像学书法先临颜体,学绘画先学素描一样,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多读多诵,细细揣摩,自然能写出好诗。

        身为一个依靠逻辑行事,且上辈子也从未正经学过写诗的人,刚开始学诗的时候,王谨也不是不紧张的。

        可渐渐地,他就发现,前世过的大量书籍,已经让他对文字产生了极强的敏感性。庞大的量,搭配上他绝佳的记忆力,每每尝试作诗时,许多典故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再加上,那被困在病房的二十多年,得益于网络的发达,王谨着实接受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艺术熏陶,也培养出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曹公这样从王维读起的方法,对他来说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在通读过几百首诗之后,王谨已经对作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接下来就是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方法和理论了。于是,他便又从系统的数据库里找到了后世著名的吟诗作对三基——《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和《训蒙骈句》,开始研究起了平仄和对仗。

        由于脑海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诗词储备,在这个过程中,他能不断将从前读过的诗与理论相结合,并总结出自己的规律。

        甚至,他还会时时对比那些同一主题的诗,仔细揣摩,诸如那些流传后世的名篇究竟妙在哪个字,那些不为人所知的词句又是否有可取之处,这一类的问题。

        而至于诗的内容,前一世被迫足不出户的王谨,对外面的世界也不是不向往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