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章:寄托一份渴望
闻伦感到特别欣wei的是,自从阿妈去世后,妹妹闻叙也懂事多了,特别是上高了一个chu中年级后,更是比较讲究,只是有些固执己见,爱面。她还是个女孩,长大点自然而然会懂事,她念书多了,到时她会变得比自己更加懂事,更加懂得爱护家里的人。
闻伦在家里喝了点米汤充ji,将屋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平时只要费她几下的工夫就能收拾的屋,今日却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能打理好。等到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nei衣贴肉。
一阵休息后,她深信村里的人都下到地里干活去了,去观音庙不会有人看见。她记得时候母亲带她去观音庙拜菩萨的qing景,后来观音庙被打倒,就再没有人去拜了,谁也不肯去,谁也不敢去,否则会被当作“牛鬼蛇神”拿出来批斗。
闻伦挣着风吹yu摆的身,走在村落里的巷里。观音庙在村里的北面,去那里却刚好要穿过整条巷街。闻伦一LU走着,LU过哇家门口,哇爷坐在门槛边,吸着他那口老旧的发黄的烟管,听他的那根烟管是从地主家方家搜出来的,是方老大爷的曾经用过一根旱烟管之一,被人扔了,是他toutou地收藏起来,好几年后才拿出来给自己用,而且只敢躲在屋里使用,直到后来,人们渐渐地淡忘了曾经的事qing,他才敢随身带在身边,同时在烟管上挂着个生烟丝布袋。
哇爷本来就咳嗽得很厉害,却仍旧舍不得那口烟,边咳嗽边吸烟,还是那样的神气。
哇爷身边还放着一根磨光的旧手杖,有些旧得黑亮,这根拐杖又是老方家的物品,是方老太婆曾经使用过的东西。方老太婆死后,这根拐杖被人丢在垃圾堆里,又被他发现了,他捡回了家里,以后自己老了,走LU不动的时候,可以用,事qing还真应验他自己的话,后来慢慢地被他拿出来使用。
烟雾从他黄得发黑的牙缝隙里挤出来的时候,烟雾也象是发黑的du qi弹,充塞在整个屋里面。闻伦不敢同任何人搭上腔,怕他们知道自己心中的念头,去做什么——拜观音,那显然是个大逆不道的行为,就边哇爷都会当场指责她不仁不义。
村落里的观音庙变成废墟已经是二十年多的事qing了,在打击土豪劣绅的年代里,神鬼之也不例外地在运动的大chao里接受新的考验,当然最终结果是一样被打倒。在那份沧桑与古旧在岁月蹉跎里,现实只能是如此,人们才有洗新革旧的社会的新观念,否则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尊严。
观音庙门坊前两根大屋柱格外显眼,只是被人们遗弃之后,没有人去打理,而被白蚁咀嚼得面目全非,给人一种难堪的印象,甚至于让人恶心。门坊上那块硕大的石镶匾额yu坠未坠地悬挂在大门厅上面,上面的淘金大字仍旧隐约可现,只是那些厚厚的灰尘,加上蛛的盘chan,那些灰沙积累得特别厚重。
大门的门坊坊架是用两块巨大的大理石雕凿而成,若有8公分的厚度,撑住门坊上的横枋,横枋也是用大理石雕刻,上面的花纹是典型的明代纹饰风范,当年那些赤手空拳人们是没有办法将它打碎的。
庙宇的檐角成“人”字形,四个卷角向上翘成卷浪形式后,以凤雀姿tai指向天空的飞翔架势,略有一番气势磅礴风格,远远地望上去,规模雄伟壮观。据是明朝时期,当时一陶姓的县令梦见荔花岭丽沟河河水泛滥成灾,百姓万千liu离失所,是观音菩萨驾临救灾——净瓶覆水,竹叶济民。巧合的是这位县令治水有功,报功入京后,不久陶县令迁升调京。陶县令为了感恩菩萨圣灵,赈灾教民,集资数十万建造这座观音庙。又有另一传则恰恰相反,是那个陶县令为官数十载,没有一点政绩,不甘心qing愿为人们所遗忘,又不好有意名留青史,于是想出这样一个办法为自己造扁留名,苛捐杂税建造了这个气势宏伟的观音庙,以观音庙作依托——寄名青史。不管怎么样,其结果是被人们砸毁。
这里的人们不太相信菩萨,更看不到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所凝聚的先人的心血汗水与聪明智慧。因此已经顾不及功与过,是与非的生活事实。
庙宇的基石头上四chu雕凿着优美的图画,那是艺术者对生活的一种憧憬,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香木画廊,把时代的气息印鉴在上面,生生相息的人类聪明才智;最深含的意义是那些壁画,充满生机的灵魂,牵动着朝代的气息。只是它们不管怎么样的形象,不可能当得上米粮的香脆,衣料的柔和与温暖,只能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