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何为天命 (1 / 3)
时值杨林和杨成俩人方才口角之际。数里外,后金军依仗兵力优势,逐步压缩明军的战线。他们知道身后有数百明军残存,但镶黄旗的代理旗主巴雅喇说了,这几百人一定要留给他收拾,别人谁也不准动,否则这脸面没法找回来。就是这个决定,让后金的一众将领悔恨终生。
现在明军大部都已在山上列阵坚守,包括两千浙兵和一部分后军,双方激烈厮杀相持不下。
朝鲜军主帅姜弘立见后金军人多势大,心中便多了一份私心。他担心全军都在山上容易被后金军围困,若战局不利跑都没法跑。而且朝鲜出兵不过是做做样子给明廷看,何必要给他们拚死卖力的打仗?最后无论输赢死的都是朝鲜人,回国后朝鲜王廷都不会给自己好脸色看。
基于这种想法,姜弘立只将中营安排到紧邻明军的红脖子山高丽峰(《满文老档》天命四年),却将已在山上布阵完毕的左营与右营重新分置山下。因这两营多有火器,便掘壕两重,枪炮层叠布列。
刘綎见朝鲜军如此布阵不禁大骂姜弘立愚蠢。山下地势开阔平坦,正利于后金兵骑射逞威。朝鲜军火器之犀利尚不及明军,如敌军不计伤亡以重甲士卒欺身近战,则必败。其败必会让明军侧翼暴露,届时全军将极为被动,想撤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綎考虑到的还有另一面的事情。若朝鲜军列阵于山上这局面还好办,己方寡不敌众大不了由山中向后方撤退便是了。但现在朝鲜军将其两营列阵于山下,明军怎么自行撤退?若不管不顾真撤了,到时自己就会背上“弃盟友于万劫不复之地”的罪名。朝堂上的御史言官们,因此能把自己弹劾的只有以死谢罪这一条路。
所以后世有句俗话说的好,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例如二战中的意大利,在北非,活活把德军这位大咖王者坑成了破烂青铜。
刘綎毕竟是沙场老将,见朝鲜军暗藏私心容易败坏局势,便当机立断,命乔一琦、姚国辅、刘昭孙和周翼明等部速向中军靠拢,安排各部交替掩护准备撤出战场。同时命人给朝鲜军送信,让他们将山下兵马撤上山,而后随大军一同撤退。
刘綎站在山头上,遥望数里外的后军车阵,心中对马进忠及余下的数百官兵心存愧疚。若不是后军官兵拖住了镶黄旗,令敌军不能放开手脚全力而战,那么大军不可能等到后续援军的到来,也不可能如这般从容退却。
他从撤回来的后军官兵口中,已知晓了三位统军主将伤亡的事,更知晓了杨林接替杨应宗指挥部伍的事。与其他的把总和哨官相比,他心中对杨林的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便有了计较。
他让刘昭孙选派勇武刚毅之人杀出敌阵给后军传令,命杨林暂时以把总之职管备御事,统御剩余官兵自寻出路撤出战场,于宽奠或镇江会合。待战后再上疏朝廷为后军一众官兵请功封赏。
且说那朝鲜军主帅姜弘立接到了撤军的命令,与其副帅金景瑞一商议,俩人私心又是占了九层九。他们担心朝鲜军队上山后被明军命令殿后,做他们的替死鬼。所以俩人决定与其这样被当做冤大头,莫不如命山下两营沿来路撤退。
山下道路虽蜿蜒曲折,但总好过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速度上也可快于山上的明军。后金军要打的是明国人,和朝鲜人有何关系?但刘綎的军令还是要听的,所以这中营便与明军一同走山野林间。若刘綎问左右两营为何不上山,便说再上山已来不及,所以两营走别路撤退。
俩人计议已定,怕自己的心思被明军看出来,也不做出具体如何交替掩护的安排,只是命山下左右两营火速向来时方向撤退,越快越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