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0章 臣赞同,臣反对 (1 / 3)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书籍,这种能让人学得知识,通晓古今的东西,一直都被掌握在极少数的一帮人手里。
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都是如此。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绝大部分都是出身于名门世家,家里或多或少是一方财主,有钱,家里的藏书什么的自然少不了。
在隋炀帝创科举制度之前,普通人的晋升通道很窄,最常见的就是举孝廉的方法。
但是这样推举出来的官员,除了有孝道之外,很多人几乎都是不认识几个字,即便是做了官,也不能很好的为百姓谋出路,更遑论发展经济之类的事情。
绝大部分通过举孝廉当了官的人,最终都是泯为众人,只有极少部分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在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普通人的晋升道路看似已经有了很大的放宽和公平性,实际上,依旧是掌握在那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手中。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普通人为了吃饱肚子,没日没夜的干活,连吃饱肚子的钱都没有,哪里又有钱去买书来学习,写文章高谈阔论呢?
所以,在科举制度才刚出来的这几年,在参加科考的学子当中,大部分人都是来自世家贵族当中的子弟,平民百姓参加科考的人还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而这其中最大的阻碍,主要来自于两点,一个是当时的宣纸价格昂贵,用来印刷书籍的普通纸张的价格也不便宜。
而且由于制造宣纸的原材料青檀,只有宣州才有,制造宣纸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宣纸每年的产量有限。
朝廷不可能大规模的印刷相关的书籍,而且印刷出来的书籍,价格昂贵,不是一般学子能够买的起的。
第二个就是印刷技术的落后,雕版刻印的速度缓慢,一副雕版,一次只能印刷一册书籍,如果需要大批量的印刷,就需要不只一套雕版模具。
毕竟那时候不像现在全是机械化操作,而是全凭人手工来进行印刷,裁剪,编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