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投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投稿**
        这两天我除了吃饭,练功外一直把自已锁在屋里写我的。

        “诛仙”这部大概200万字不到,还是有180万多字、这两大概写到差不多了,应该找个报社签约发布出去。

        应找哪家报社发布呢?

        首先想到的明报,最后想想不行,现在的明报太鼎盛了,光靠卖报纸在香江毎天都要10多万份。

        而明报最高的一天卖出去13万多的份。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时代报纸销量有这好?

        我明确的告诉你销量就这么好,明报靠的就武侠和社会上的花边新闻,最主要的是靠。

        现在的报纸就相当于后世的手机一样,什么信息都在报纸上能体现。

        所以每天上班下班人人都拿着报纸在读,就像后世的手机走路都在玩手机,有的看有的玩游戏。

        大家可晓而知,不管是现在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喜欢,不过时、甚至比看电视还过瘾。

        因为看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每个人都可以解读自已喜欢的角色人物。

        但电视解读不出来所有人心目中角色,演员也很难演出毎个人心目中的人物角色。

        国外的有一位电影大师说过:一百个人看哈利波特就有一百个哈利波特。所以是完成每个人的英雄梦想之地。

        明报由查良镛(金庸)在1959年和他的中学同学创办: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尽管他们不断更改副刊内容,改变新闻路线,金庸更是抱病撰写《神雕侠侣》,但是《明报》还是一步步滑向“声色犬马”之路,销量在千份之间起伏,第一年亏空严重。”《明报》的老员工都记得他当年辛劳的身影,一方面经常要通宵写稿,另一方面又为经济问题苦恼不已。有传说,一段时间他要靠典当来维持《明报》。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哗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每当他们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早已停航,只好改乘电船仔渡海,但每次要等齐六个人才能开船,船费比较便宜。如果要即到即开,需要包租费三元。他们夫妇宁愿捱着深夜凉飕飕的风等待,也不愿包船过海。咖啡、渡船不过是其中两个平常的故事而已,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196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局为金庸的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金庸拯救《明报》也靠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论,特别是1962年“难民潮”事件的报道社论。1962年,受“***”影响,内地有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由于事件敏感,《大公报》、《文汇报》等报都不予报道,《明报》却“莽莽撞撞”,大声疾呼,从是年5月12日起,几乎每天都作头版全版报道。此时,《明报》才开始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难民潮”结束之后,《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1962年7月销量跨过3万份。到1963年,《明报》已完全摆脱财政窘境,平均日销量是5万份。

        “文化大改革”为《明报》树立了“言论独立”的形象。当时《明报》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了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也从此开始,金庸成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偶像。基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虑,金庸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自任月刊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经数年发展,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尽管《明报》与查良镛在有关中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到1980年代《明报》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赢得很高清誉。

        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是11万份,**跃升到18万份。除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91年1月23日注册成立“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当年3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明报集团19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1991年度接近一亿元

        金庸希望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无论在编辑委员会,还是行政委员会,长期担任家长角色的查良镛都是最高的决策者。但在1992年2月,金庸主动将鼎盛时期《明报》的控股权转让给商人于品海。1993年4月1日,于品海取代查良镛出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查良镛主政《明报》的年代结束。1994年1月1日,查良镛辞去名誉主席职位。金庸离开的那一天,在偌大的办公室,他将自己的日用品装进纸盒。虽然金庸还是《明报》的精神领袖,但是《明报》已经不再是查良镛的《明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