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祛祸得福 (2 / 3) 
        “谢过李都司,日后有时间必定亲自看望李伯。”
        “辛姑娘太客气,叫我楚冬就好。辛姑娘近日若是没时间,我便今晚告知伯父说你已安然归来,让他不必再担心。辛姑娘,我有军务在身,不便多留,咱们日后再见。”说罢,已经随着其余骑兵走远。
        这永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各有一营兵力把守,偏偏北门驻扎了两营,刚刚这位李楚冬便是北门骑兵营的都司。五个营加在一起两千多人,只有他骑兵营可以随意出入其间,游走巡查。按理说年纪轻轻便做到这个位置可以说春风得意了,何况保卫京城安全不比行军打仗,认识达官显贵的机会多不说,如果能偶立一功被君主赏识了,更是前途无量。然而,跟辛女的官差身份比起来,这金吾卫都司的身份还是难免相形见绌。
        金吾卫的这五个营从来没有风平浪静过。东南西三个营被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北城步兵营则是武将的人。虽然在朝野上,早已经形成了君主默认的“南文北武,分而治之”的权力局面,但是北地如有任何战事消息,都要沿官道从北门送来。如果北门留给文臣看守,稍有私心便会贻误军情。考虑到这一点,君主特意命武将的人接手北门,饶是如此,也不得不对文臣做出让步,把四个营的骑兵全部抽调出来组成了李楚冬的骑兵营,也放在北门驻守。名义上,李楚冬是文臣那边的人,事实上除了日常巡游执法,他手底下的人依旧各为其主,没人愿意听他这么个毛头小子的。
        李楚冬能文能武,在四年前官府的御试中一举夺魁,偏偏是这场御试,他击败的对手越多,拉给自己的仇恨越多。不知道多少高官子弟都想在这五年一次的御试中大展风采,牟得个高官厚禄,偏偏被这个朝廷中毫无根基的小子搅了局。
        君主不是个傻子,他知道李楚冬身上有本身,只是太年轻,所以顺着满朝文武的意,给了他这么个尴尬的职位,既缓和了文臣武将的矛盾,又给了他一次磨炼本事的机会,让他不至于初露锋芒就被朝野上的一群老狐狸给掐灭。
        李楚冬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但是他还是比较满足于当下的职位。手下的人虽然各为其主,但毕竟都是年轻人,绝不甘愿于长久地为原属效力。李楚冬决定先用行动把他们变为自己人。他认为这群年轻人正值情感最激烈的时候,只要自己付出真心,便一定能得到回应。
        所以他跟这群人每日同吃同睡,早巡时亲自带队从未错过一天;非但对自己这样,他还让自己的马跟其他人的同在一样的马厩,时不时一起喂马、洗马;每个月总有一两次,李楚冬自己掏饷钱为手下的人加餐。时至今日,他不仅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甚至连他们个人喜好、家庭情况也略知一二。
        他先是以宽厚和善的形象收拢了人心,随即又以执法严苛树立了威信。四年的调教下,自己手下四百七十二名官兵不敢说全部,也得有九成九全心全意是自己的人了。那么自己是谁的人呢?李楚冬不想投靠文武任何一方,投了便有了一半的虚假朋友以及一半真实敌人,不投便始终有人拉拢自己。所以他保持中立。
        在文武党争激烈的朝野,仅剩一小撮中立党在夹缝中生存,其中有一心为国的有志之士,也有一心为君主的谄媚之士,还有就是李楚冬这样只想做好本职工作的淡泊之士。他们之间也互相看不起,但是出于共同的利益,不得不结盟,抱团自守。
        辛女一跨进城门便感觉自己如同进了笼的鸟,那种压迫感扑面而来直逼得她喘不过气。她甚至有些期望当初能和蒋琛一起死在白骨手下,现在也不会这么难受。她以前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在大一点的笼子里上下飞动,偶然间飞出了笼子见到更广阔的天地,又很快被捉了回去。如果当初根本没见过外面的精彩,现在也不会有这般的怨念。
        越往前走,辛女越觉得不对劲,这边人从未这么多过,而且每个人脸上好像都有喜色,似乎前边有什么好事。待走到玄门旁边的义院时,辛女已经遥遥看见玄门的正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手中大包小包的贺礼只进不出,门外的柱子上贴着两幅大红对联,又挂上两盏红灯笼。老管家正带人把一卷厚重的红毯铺开,好像从大门外能一直延展到内堂。
        辛女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玄门办婚事,更不知道是门内哪个师兄弟要结婚,居然这么大排场,哪怕师父自己要续弦恐怕也不会如此招摇。辛女想起城门外乙说的话,问道:“这就是你说的好事?谁要结婚了?别告诉我是你啊,师父绝不会支持你那龙阳之好。”
        “自然不是我,我也不知道是谁。”
        “那你为何在城门外说要有好事发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