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剑锋所指皆败,初生牛犊终嫩
手里握着666的高分,走到哪里都自带主角特效,感觉春风得意也不外乎如此了。终究是年少轻狂,无知一时的得意在人生长卷上根本留不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是自己历史中的一缕青烟,偶尔回首,依稀能见。
不过那时确实骄傲了,我市重点高中纷纷开出筹码邀我加盟,睬都不睬他们,狂妄的我选择了在当时来说自治区顶尖的外市文科学校,不经意的一个抉择,让今后三年高中生活饱受摧残,现姑且不谈。在父母羽翼庇护下成长的我,基本没经历过什么风雨,对即将在陌生的城市开展学习生活,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过现实生活中那有什么所谓的万事俱备,懵懵懂懂往前走罢了。还记得父母带我去学校办理了入学住宿手续,又陪我呆了几天,在我们新生入学典礼后,我们直接开拔前往郊区进行军训,他们也就走了。没有看到他们离去的身影,但从前往营地的刹那切身感受到了“孤单”二字,前所未有的彷徨涌上心头。他们的心理也是一样吧,没有远离过家门的孩子,他们又何尝放心,一万个不舍又能如何。军训的日子如同地狱的摧残,不是身体是心理,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感觉每天心里面都承载着千斤巨石,日日夜夜盼着早日结束,能快点回到学校给妈妈打个电话。那会移动电话已经开始使用,家庭好的同学都有配备,班里的同学有少数拥有,基本都是高中学校所在城市的市里人,足以证明城市和乡村的差距。看着条件优越的同学能每天和家里面打电话,我是多么渴望能有个手机让我用一下,那种渴望不比一个饥饿三天的人望着一桌满汉全席差。也许是心中自卑,又或许是心中骄傲,我始终没有开口问同学借过他们的手机。一首军队绿花唱的我心中如沸水涌动,偷偷抹泪数次,“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孩儿我已经长大,站岗值勤是保卫国家,风吹雨打都不怕”,真的是深深刻入我心中。军队绿花也是我至今唯一能唱全的一首歌,且不论跑调否。也许自己真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自然的雨水,看看现在电视剧的少年,十五六岁以能独当一面,相比之下,自己相形见绌。不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总要到来,我已忘记太阳升起时的欢快,但那片黑却始终难以忘怀。
军训结束,开始正式上课,本以为会鱼跃大海、鹰击长空,毕竟自己从学习出道以来还未尝一败,在现实面前不过井底之蛙。我们那一届学校从自治区各个盟市重金邀请优等生加盟,说是高手云集一点都不过分。虽然凭借中考成绩我被分入了四个重点班之一,但第一次月考就将我打的体无完肤,排名300多,班里总成绩倒数,并且排名已经出了重点班总人数。对我的打击还是不小的,但大也大不到哪去,毕竟那会还未完全适应住校生活,和宿舍的小伙伴相处的不够融洽,总感觉心不在一起。我们宿舍是六人间,其中还有一个是我们市同一个小镇的,没来上学之前我们就认识,但是也许是脾性不投,总没有亲昵的感觉。每日疲于应付宿舍关系,渐渐适应异地生活,将更多精力用于学习,闲暇时间打打篮球,别无所做。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学期就过去了,期末成绩也不尽如意,但勉强够看。终于熬到放假回家,关在笼子中的小鸟重新飞入了天空。
高一的生活主要围绕思乡进行着,火箭班的同学也各自优越感十足,没交到几个要好的同学,现在想想竟回忆不起当时班里的同学,也是惭愧,学习成绩也平平淡淡,无需赘述。高二要分文理科了,其实从内心来讲我也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是喜欢文科还是理科,只是听大家说理科在将来好选专业,就业面更广,就选择了理科。要是时间快进10年,从现今从事的工作来说,着实应该选择文科。不过理科培养了我缜密的理性思维,也不能单纯的分好坏。在一个文科顶尖的学校选择理科还是劣势十足的,学校重点抓文科,对理科的培养稍显滞后,师资配备也不是一流的,但总体来说略比我市重点高中稍强。按照高一的总体分数,我被分到了二等火箭班,一等火箭班只有一个,二等火箭班有两个,还有3个普通班。其实按照学习能力来说,我还是能进最好的火箭班的,不过高一时期独自住校生活带来了太多困扰,精力受限,成绩也就不是理想。由于宿舍的小伙伴们学习激情不大,回到宿舍总是吵吵闹闹,而我相对喜欢安静,就向宿管申请了调换宿舍。新宿舍其他的五人是来自一个县城的,抱团比较明显,刚入住时总感觉难以融入其中,不过自己也发挥着老好人的特效,虽然没有积累下深厚的感情,但相处还算融洽。和隔壁宿舍的同学很是气味相投,有他们的陪伴余下的两年高中生活不显孤单。小宇子、战神阿龙、朴哥、九原至今联系,虽各自奔前程的身影的匆匆渐行渐远,但彼此的心还是靠的很近。
新宿舍的小伙伴学习还是很刻苦的,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去还要继续奋战,直到宿舍熄了灯才去水房洗漱准备睡觉。平时也无过多爱好,就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打打篮球,周末晚上通宵看个,那段时间我将金庸、古龙两位大家的所有著作基本都欣赏完了。偶尔和上网成狂的战神阿龙去网吧打打游戏,但仅限于放松身心,没有了初中的沉迷。剩余时间还是用在了学习上,扪心自问,自己不属于天赋型选手,只是理解方面稍胜大多数人,但在运用上还显滞后。凭着自己的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在二三十名徘徊,学校总成绩也是百名上下。不得不说,这个成绩和初中的舍我取谁天差地别,自信心也一度受挫。还依稀记得躺在学校的塑胶操场上仰望星辰,和同学探讨学习之道。其实那时,拼搏不是为了今后的发达,只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放眼当下,得过且过,将就凑合,早已失去了进取精神,也难怪会泯于众人。高二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学习压力没有那么大,偶尔还能和同学出去小聚。记得朴哥过生日,我们三五知己出去小酌,映像中的第一次喝酒,喝得还是啤酒。那时还夸口自己有优良的遗传基因,喝几瓶啤酒小case。没想到两瓶啤酒走路就摇摇晃晃,至今我们聚会,他们还拿这件事笑话我。不过现在也确实今非昔比了,白酒一斤开外,啤酒不会醉。高中时期还荣获好几个外号“骚哥”“方丈”“咸蛋超人”,每个外号都是一段回忆、一个故事,就不展开来说了。也许自己真是榆木脑袋,不开情窦这一窍,高中时没有情缘,本本分分的进行着学习。要说硬算,倒是有那么一个错过。在那个QQ聊天盛行的年代,我还发展了一个校友成为聊友,用着每条一毛钱代价的短信谈论着天南海北,只怪当时的诺基亚不是智能手机,还上不了QQ。昙花纵是美好,回首显现不忆。还是那句话,不辜负不错过不惋惜,没有抹杀青春年华,一切都美好可期。
高三时期,进入冲刺阶段,每个人都和打了鸡血一样为前程做着最后一搏。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我在高二下半学期和九原搬出去租房子住,一个月房租900,两人均摊450,再加上生会费,每个月都要千数大几,相当于父母一个人的工资。小镇虽然靠煤而生,06-08年煤炭市场行情也不错,可作为为生产单位服务的后勤物业公司,工资确屈指可数。但父母从未跟我说过难,只要对学习有益,再大的困难都是他们自己抗。那时不解画中意,回首已是画中人。本人责任心和好胜心都较强,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为了给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不能辉煌出小镇,落寞回小镇,出来三年混回去总要有个成绩。我也是拿出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全力以赴,业余时间就是周六晚上学习累了去网吧休闲一会,周日下午打打篮球,锻炼一下身体。每天都是披星赶月,十点下了晚自习,匆忙回去洗漱,继续学习到12点40,保证凌晨1点能睡着,第二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吃了早点就要往学校赶。每天唯一的期盼就是下午6点至7点晚饭时间,和两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吃个饭,嬉闹一会。人的潜力真的难以估量,这么大的强度,如此高压,当时也没感觉累,日复一日不知不觉也就过来了。比起现在每天浑浑噩噩不知所措,还是挺怀念那时奋斗的时光。不愧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尖子生,大家一起发力,最终鹿死谁手还未可期。每次模拟考试成绩下来,心中是既忐忑又激动,生怕成绩不理想辜负家里,内心歉疚。虽说上天眷顾勤劳的人,但很多东西确实是天赋,外加你在努力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没闲着。高三前中期,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班里的十几名,考好了也进不了前十,考坏了也出不了二十。按照这个水平,高考如果正常发挥,上个二本应该问题不大。但这个结果显然有负三年的外出求学,三年物力财力的支持和在本地上学大同小异。自己也是尽力了,有多大锅下多少米,只能平衡心尽人力听天命了。最后冲刺三个月,班里前后换上标语,前——“不能静,何以竞”,后——“今日不埋头,他日怎不抬头”。大家都撸起袖子做好最后一搏,除了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已为他们找好了出路,高不高考的不过形式而已。所以不要谈论公平,公平就是你努力了,你能从小镇中走出,有机会见见大城市的模样,但不要奢求用你的努力换取人家海外留学的机会。每个人生活的平台不一,起点必然不同,不排除刘强东等超凡脱俗的强人,用努力和天赋实现阶级的跨越,但更多数人被烙上贫穷的印记,这种印记从小根植于思想中的,致使你基本没可能实现反转人生。出生于小镇的实事无法改变,只能尽力拼一下将来能混迹城市,从某种角度上说,我还能恬不知耻的说现今生活也算有所提升,只是踩着父母的肩膀走上去的。
我在出租房子卧室墙上贴着“假如明天高考”,虽然字写得别扭,但激励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论你愿意与否,高考日期逐步逼近,当初奋斗的场景已有些模糊,只记得一模考试成绩一般,二模有所进步,三模又有所提升。因为是在外地上学,高考时需要回本地进行考试,在考前一周左右学校就给我们放假了。父母开着车来接上我,拉上行礼,返回途中还光顾了一下成吉思汗王陵,放松了一下紧张的心情。回到小镇,稍作休整,迎来了传说中转变命运的高考。考试的前一晚,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因为住宾馆不习惯,竟失眠了,迷迷糊糊不知道睡了多久。踏着朝阳,满是自信迈进考场,光照印出一条辉煌之路。在查询成绩的前夜,我返回高中所在地,和几个要好的高中同学一起去网吧通宵,熬夜等待成绩。万家灯火通明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公布后,我的成绩还是比较理想的,兴奋的在网吧玩了一晚上,在QQ群中不断有人发着自己的成绩,一些平时学习比我好的同学分没高,那种兴奋无可言喻。第二天一早上我们就结伴前往学校打探一些小道消息,比如分数线之类。激动掩埋了倦意,一夜无眠也毫无累意。到了学校老师还说我超长发挥,经过他们初步统计,我应该能在班级排5、6名,这可是从未有过的理想成绩。那时何其在意一个成绩,时过多年,回首遥望那不过仅仅是个数字,如果不是一个特别光彩夺目的数字也无力扭转人生。现在听到别人谈论高考,心中再无一点波澜,完全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不管怎么说,这份成绩总算没有辜负三年外出苦读,在小镇虽不能说名噪一时,但也足够风光一阵了。
不知道是不是人的通病,对幸福时光记忆总是刹那间,而对痛苦回忆却是分分秒秒,好似那段记忆永远走不完。还记得网报学校时,那是刚开始网报的头几年,没什么经验,就邀请刚考上大学的姐姐来家中帮忙填报。比一本线高四十分太好的学校是够不上了,如果选择自治区内的学校,能上个211,选择区外的学校也只能上个普通的本科院校。小镇呆的时间长了,我第一意愿就是走出去看看,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所以报考的学校主要针对省外的。一天的报考时间,还是看最后几分钟,前面时间都是在选择性试探,不到最后决定时间,没有人知道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会涌入多少人。不啰里啰嗦了,直接上结果,网报结束最后时间,我选择了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截止关网时间,排名被挤出了其专业在内蒙招考的人数,但分数是够进入天工大的,意味着天津工业大学是上了,至于专业就是听天由命了。是喜是悲?当然是悲了,眼看三年辛苦换来的理想分数又要竹篮打水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人生这一路总是起起伏伏,谁又能当先知预测未来呢!报考不理想,为这个最该疯狂的暑假系了个小心结。
那会流行高考结束后报个驾校,我也不情不愿的在家长的安排下追了个风,开始了一段疼苦时光。科一就是考常识,对刚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科二就异常费事,追风的人太多,光是高考学子就“不计其数”,每天排一天队练不上两次车,每次练车还担心被秃头教练骂。每天练车还要起早贪黑的跑到一个郊外山区,中午十个人四菜一汤,吃个半饱,就可以去硬板床上稍作休息。炙热的阳光照烤着大地,滚滚热浪打的人透不过气来,更别说还有个凶狠狠的教练在旁边叨叨叨。那会也开始流行给教练塞个红包、买盒好烟,但我却从未行动,不是不了解行情,只是在了解行情后依然选择装糊涂。个人自认心向光明,所以眼见也均是光明,你训斥我可以,你私下向让谁练可以,但是我来了排队,就必须还是一个个依次进行。不幸中总有幸运,在练车过程中认识了高考学子小雨,她是在学校外认识的第一个关系很好的异性朋友,我也非常珍惜这份友谊。直到大学毕业后,联系较少,渐渐变成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不过有时在这个西部小城市的街边还能碰见她,也仅仅是打个招呼。人与人就是这样,经常联系才能更亲,一旦联系减少剩下的仅是疏远。所以有什么需要,还是要学会张口求人,你不求他,他不求你,慢慢不就渐行渐远了。言归正传,本身一个月就能拿到的驾证,因为人多,在那个暑假,我只考到了科二,还没过,后来拖拖拉拉,一直在大二暑假才通过全部考试,考驾照长征路终于成功了。
在踏上大学新征途之前,父母领我去西安、青岛转了一圈,攀了华山、爬了崂山,观了兵马俑,望了无边界的海,也算是走出小镇涨了见识。之后就直奔天津,开启了未来四年大学之路。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