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四章芯片的前世今生 (2 / 3)
然而在美国生活优渥的他归国心切,根本没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就办了张难民证偷偷潜回了国:“我原来是学工程力学的,又改学物理,我觉得回来搞建设,干什么都可以……”
回国以后,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接了很多小活儿:给军队设计夜间行车的路灯,给XC人设计生活用的太阳灶——15分钟烧开一壶水……什么有用他就做什么,哪怕是再不起眼的东西。
因为要给物理所的同事维修一只整流器仪表,他开始接触半导体技术,越来越意识到晶体管的发明,将给国家带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956年,在周总理的主持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技术被列为四大科研重点之一。
王守武学的是物理,但他依然把自己当成了一块砖,毅然中断手头其他科研项目,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研究,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
当时苏联专家送给我国一些做晶体管用的锗单晶,但数量不多,王守武担心不够用,我们何不自己制备一些呢?于是他从材料入手,拉开了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大幕。
1957年,他的团队用自己打造的单晶炉,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锗单晶,1958年又拉制出第一根硅单晶,到1959年,在缺人缺设备的情况下,为研制109乙型计算机提供了12种、14.5万多只锗晶体管,每秒能计算6万次,而这种计算机为“两弹一星”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两年内让一项尖端科研产品从零开始、完成从研制到生产的整个过程,非常罕见。
作为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中科院第一家晶体管工厂的厂长,王守武事事身先士卒,一台台设备仪表,他都要认真地检测维修。
为了修好一台接近报废的国产切片机,过了花甲之年的他,跟年轻人在地上蹲着讨论,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最终抢救好了这台切片机,他也得了一个“八级钳工科学家”的称号。
为解决芯片成品率问题,他长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芯片质量原因,结果眼底出血……
1964年,半导体所成功研制出中国最早的集成电路。而仅用了一年时间,王守武把256位MOS随机存储器成品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高一批达40%。当时在亚洲仅次于RB。成为当时的高光时刻,但可惜好景不长。
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王守武院士始终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他与北大物理系的黄昆教授等人联手,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半导体物理课程,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行业人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