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1章 摇钱树成苦菜花 (1 / 2)
从去年下半年起,海福厂里的生产情况急转直下。原先车间里的细纱机天天开足马力,厂领导只担心用电计划不够,要求增产再增产。现在的情形相反,车间里的细纱机关关停停,厂部不再要求增产,而是限产再限产。
海福进厂十几年来,这种情况还是头一回见,想起自己从前做三班时,不但每个月要加班,有时春节里放三天假,还要加班一天。原以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可是后来细纱机关停越来越多,原先整日轰鸣的车间,渐渐变得有些声嘶力竭了。
工人们终于知道,棉纺公司下属的几十家棉纺织厂,眼下都面临同样的境遇,因为出口任务的下降,各厂的生产计划大幅压缩。眼下上级公司要求各个厂自救,自己设法找市场门路。可是工厂向来是靠上级的计划,安排落实生产任务的,一旦脱离了计划,便像婴儿离开了娘的**。厂长在大会上哀叹:“棉纺织厂原来是摇钱树,只要机器不停的运转,利润便会滚滚而来。现在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如果走不出困境的话,苦菜花也要枯萎了。”
海福听到厂长的这番话,不由感到震惊,不明白纺织工业这棵摇钱树,怎么会便成苦菜花?他在厂里有个姓杨的朋友,原先是工场的团总支书记,现在是厂部宣传科的科长。这天他来到宣传科办公室,在杨科长面前道出了自己的疑惑,然后问道:“厂里目前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吗?”杨科长回答说:“可能会吧,限产是无奈之举,如果不限产的话,大量的棉纱和坯布积压在仓库里,只能造成更大的浪费。”他急急地问:“怎么会这样?难道一点办法也没有?”
杨科长叹气说:“眼下的大气候,我不说你也知道。不过这只是个诱因,产生这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纺织工业自身的积重难返。”海福连忙问:“此话怎讲?”杨科长对他说:“难道你不知道?全市有五十几万纺织工人,纺织工业历来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每年除了创造巨额利税,还为国家赚取大量的外汇。但是这么多年来,始终依靠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拼的是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长期来我们只关心产出,投入的比率严重不足,因而我们的机器设备,相当陈旧落后,更别说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摇钱树也要不断的施肥和修枝啊,因为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落后,我们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但卖不出好价钱,而且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你说这样的情形,还能继续下去吗?”
听了杨科长的一席话,他似若有所悟,然而他是个喜欢讨论的人,接着又问:“即便是这样,也不至于一落千丈啊,老百姓总是要穿衣的,我们可以自己消费啊。”杨科长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提的问题很幼稚,知道全国有多少纺织厂吗?每年生产的棉纱和布匹,国内能消费得了吗?我们从五四年起实行按布票计划供应,现在布票取消已好多年了。近年来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老百姓的穿衣问题,早已不成问题了。”
海福信服地直点头,但是又问杨科长说:“这么说来,纺织厂的前景很不妙?”杨科长回答说:“确实这样,近年来棉花收购价一直在攀升,工人的工资也在提高,使纺织厂的利润大幅滑坡。想继续拼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没有这个条件,纺织工业的危机早已显露了。拿我们厂来说,目前要给四千多职工发工资,还要负担二千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和他们的医疗费,厂里早已不堪重负。”
听杨科长这么一分析,海福心里顿时紧张,忐忑地问杨科长说:“这么说来真的不妙,接下来怎么办呢?”杨科长摇头说道:“这谁也说不准,不过趋势可能会更糟。你我是好朋友,所以我对你说这些。你最好有个思想准备,如果有方向的话,赶快找门路吧,早点离开纺织厂,不要再等下去了。”
最近确实有不少人离开了厂里,他们已觉察到纺织厂的前境不妙,而且工资收入实在太低。有门路找到接收单位的,申请办理工作调动,有魄力有能耐的,干脆辞职干个体户,厂里现在一概放行。海福连连叹气,谢了杨科长对自己的提醒,然后离开了办公室。
杨科长的分析没错,后来的情形果真越来越严重,公司一次次给厂里下达压锭指标,要求减少现有的纱锭数量,把一部分老旧机器拆掉。如果说纺织厂真是摇钱树的话,那么纱锭便是坠钱的树冠。纱锭数量的多少,代表工厂的规模大小,在行业中的排序地位。厂里领导如何舍得拆掉机器?于是一排排细纱机被蒙上了花衣布,厂里领导护着这些吃饭机器,希望生产形势会有回暖的一天。
机器大面积关停后,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厂里多出了一大群,脱离岗位的工人,厂领导称这些人为“富余人员”。厂里原先有不少临时工,于是先把所有的临时工辞退,其中包括一批当代“小珍子”。
纺织厂工人都喜欢沪剧《星星之火》,这是一部描写上海解放前,日本纱厂里的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同时反映五卅运动斗争的戏,剧中有个叫“珍子”的包身工,曾看哭了许多纺织厂的老工人。前些年厂里的“三班制”,改成“四班三运转”,出现了挡车女工紧缺的问题。厂里派人去革命老区,在当地招收了一批姑娘,都是百里挑一选来的。她们来到上海的时候,年龄都在十六、七岁,厂里为她们提供宿舍,对她们进行培训,然后安排她们当挡车工。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珍子”,大家都这样称呼她们。这些从贫困地区来的姑娘,后来都走了,听说她们在离开厂里的对候,每个人都依依不舍。
然而单靠辞掉临时工,根本解决不了人员富余问题。许多工人闲着没事干,厂里奖金不发,工资总得发给他们。厂领导也是动足了脑筋,后来利用厂区的门面房屋,组织一部分人搞第三产业,办起了制衣工场,开了理发店、食品店、饮食店……闹腾了好些日子,只是没见搞出个样子来。
留在车间里的工人,每天的工作量越来越少,大家都很轻松。车间里的保全工和保养工,从前每天要工作三、四个小时,现在每天只要干一、二个小时,有时全天不需要干活。大家闲着没事做,便三五成堆聚在一起打扑克,或者下象棋。有些人甚至没了影子,他们溜出厂门,去附近的工友家里打麻将,到下班时候再溜回厂里。车间主任掌握了他们的规律,经常在下班前去厂门口守候,把溜进厂门的人逮个正着,依劳动纪律处罚条例,扣他们的当月奖金。不过这一招根本不管用,一个月的奖金才几元钱,索性扣光了才好。
自从和杨科长谈过话后,海福心底起了波澜,内心感到很矛盾。要说心里话,他根本不喜欢纺织厂的工作,可是毕竟已经在厂里工作了十几年,已经习惯了车间里嘈杂的环境,习惯了口鼻前飘浮着的花衣和粉尘。另外自己的工作很轻松,每天干完活后,独自找个僻静地方坐下,可以拿出纸和笔写东西。能利用上班时间写作品,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像是农民多了块自留地。不过他已经预感到,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应该未雨绸缪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