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第三十九章:殊途同归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述第三十九章:殊途同归 (1 / 4)
        不过说到这里,周不疑停顿了一下,随后开始面露苦笑,一副惭愧的向公孙治接着说到:“说来惭愧,与兄长相遇之前,家中曾收到舅父从南郡致来的家书一封,信中提及舅父对家中老小甚是挂念,要求家母与在下不日便启程归聚南郡!”

        话致此处,周不疑又寓意深远的眸了一眼公孙治:“诚如兄长先前预言,在下与其兄长的见解也不谋而合,愚弟认为这族中家事虽名为久别欢聚,但实则是避祸求福,为保家族利益意欲举家投靠丞相(指曹操),为即将不久的荆州变局早做谋划。”

        周不疑也感觉自己所行之事与先前的那番慷慨激昂的话有所反差,不由的叹了一口气,显得十分的愧怍,随后接着到:“在下深知舅父(指刘先)的心性,只怕他心中的意欲与荆州的文武们早已是同气相求!几年前,牧守大人(指刘表)在投曹的策划中因为从事中郎(指韩嵩)过于仰慕丞相(指曹操)而导致他们主臣之间有失常纲。牧守大人本就是刘氏皇亲,这样的立场再加上幕僚又有所表露不忠。由此可知当时他愤恨的心绪。正因如此,当年的‘依曹抗袁’的策划才会半途而废。如今曹袁之争已分雌雄!中原局势赫然明朗,丞相不但军势浩大,而且还权倾朝野!牧守大人当年对丞相的祸结今时已然显露。他日丞相必携天子诏令挥师南下,兴师问罪,攻伐荆州!然而时至今日牧守大人对曹丞相的态度却仍是举棋不定。金秋时分(指今年七月),颓丧的袁绍虽兵败势弱,但其根基尚在。牧守大人趁此时机意欲北上进兵,趁着丞相的主力还在鏖战北方,打算以攻曹军后路,直捣许昌,迎携天子。当时南归我主的刘豫州(指刘备)主动请缨!向牧守大人借兵北伐曹军,然而牧守大人一见刘豫州愿意自告奋勇,又起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思!于是只给予了他少量可驱使的兵马让其出征北伐。刘豫州本就实力薄弱,却也甘愿前往,虽有所斩获也曾一路攻致叶县,距离许昌不远。但毕竟敌我悬殊,又得不到牧守大人的后继支持,其结果自然就是无功而返!虽然表面上看是牧守大人既宣告了今后抗曹的方略,又削弱了刘豫州这样的外来势力,还达到了自己明哲保身的三益之计!但不然,不疑认为实则是主上自己自取其祸,不但加罪了对曹丞相的敌对势态,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对现今诸多荆州世家们的利益背道而驰!牧守大人深知在得不到大多士人幕僚们的支持下是不可能抗曹的,但即使是在有机可乘之下却依然见异思迁,踌躇不前。荆州各地的士族大家在没有见到北伐有所收获的情况下,他们只会更加对自己的主上腹诽心谤,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在下的舅父!”

        话说到这里,周不疑又随手拿起桌上的酒杯一口仰尽,红着脸面对公孙治开始苦笑自嘲:“兄长之言可谓一语中的,不疑实乃生不逢时,而今愚弟才年芳十一,人少言轻,对于族中高堂之事只能听其言,观其行,识其心!虽能深谙其道却不能左右世事,本曾想若是与家族一道栖息于曹丞相的麾下也算是顺势而为,报效朝廷。可即将起行之前居然与兄长机缘相会,还能有幸受到兄长如此点拨,这些实乃天意使然!如若兄长对愚弟的生死与仕途所料无误。那不疑的归宿终究不过是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罢了!”

        公孙治见到周不疑有些神色黯然,一时间感同身受。似乎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遥想起初在辽东时自己也是身微言轻,一个未达冠礼的世家少年,在家族之中什么事都要听长辈的,自己只能听之任之。

        若是承平之世,人们管它叫忠孝礼仪。这没什么好说的,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以讲究儒家治国,孝廉入仕的两汉时期。父母之命不可违已然成为名门子弟自打娘胎出生起就要遵守的人生信条。

        但关键问题就在于他们这些士家子弟偏偏生逢乱世。

        在一个祸乱从生的年代里,四方诸侯与军阀都需要各地世家大族支持的时候,选边站队就显得的尤为的迫切与重要。

        若是一个不小心错估了形势,那对整个家族而言他们的未来就是万劫不复,全族遭难,让你嗟悔莫急。

        这一点,对于有切身体会过的公孙治来说,最有发言权。

        所以,对于名门世家而言家族利益永远要排在第一位,他们这些还没有成年的未冠少子对于家族长辈的话就更加需要言听计从!

        当年的公孙治就是因为自己还年龄太小,不能涉世太深,一切必须以长辈为念!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族因为跟错了主子而如何一步步如临深渊。

        自己却什么都说不得做不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