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述第四章:国与家
其实被何太后严词拒绝后的何进心里已经有些软化,想当年何家父亲死后,自己屠猪养家,弟弟、妹妹、老娘妻儿一家五口都靠何进一人糊口,又当爹又当妈的日子他何进想起来都是心酸聚泪,就算是个猪都有感情,他何进又如何能下得了手与自己养育的亲人为敌。如今何家人都已富贵致极甚至可以说权倾天下,国家大事都是他们一家子人说了算,万千之人求不来的权贵现在落到了他何家的头上,他就算是死都不会放弃的。若不是当年十常侍的扶持,他何家不会有今天,这一点也确是事实。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市井想法对于出生贫贱的何进来说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的,但何进并不是傻子,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不是光靠他妹妹这种裙带关系上位的,先帝在位之时他和弟弟何苗两兄弟平叛黄金,靖难有功,方能封侯拜将!现在他位极人臣,官拜大将军又是皇帝的亲舅舅,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说唯一对他还有威胁的那就是当年的恩人十常侍这一帮子阉党了。外戚与宦官本来就两个对立面,东汉历代皇帝都有宦官与外戚政权更替的局面,汉桓帝在位之时外戚窦氏专权,汉灵帝在位之时宦官十常侍专权,现在到了少帝上位,他外戚何氏又起,怎么除治宦官便成了何进首要的问题,现在的太监集团在禁省的影响力已经是根深蒂固,特别是何太后、何苗在政治立场上比较偏袒宦官就能够清楚的证明这种情况,现在他遇到的政局和当年同样想除掉阉党的窦武又是何其相似,当年同样贵为太后的女儿不同意父亲诛宦而和他爸窦武唱反调,窦武无奈,强行行事,结果导致窦武泄密被杀,宦官们将他的头颅悬挂于洛阳城门示众的凄厉下场他何进可不想为后世再示范一遍!这让本来踌躇满志的何进一下子又犹豫起来,可是接下来袁绍的提议又让何进眼前一亮,如果召集强有力的外镇军阀来为自己助威的话既能让自己的妹子弟弟无法和自己翻脸又能为自己这一方的胜算添加砝码,此为一蹴而就的法子,何乐而不为之!于是官二代与暴发户就这么一拍即合,为了干掉张让等人开始了“非法集资”,而当时同为何进帐下的众多谋士与文臣都是持附议的态度只有朝中几位深明大义的却对此不以为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又有两位,这二位又是谁呢?一个是曹操,另一个便就是陈琳。为什么说光光他们二位在反对何进请外援的谋划中具有代表性呢?因为他们两个在劝诫何进的方式上一个是据理力争,一个是点到即止。但不管方法方式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锲而不舍的维护汉室江山即便预知成败如何也要一干到底,维护汉室之心可见一斑。先说曹操!
曹操原职官拜议郎,职权不大,但是在那个时代曹操的背景也算得上是家世显赫,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侍奉四代东汉皇帝,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名望,汉桓帝在位时期还被封为费亭候,可见当世的东汉时期宦官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而养子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期官拜至太尉,位列三公之一,可以说是当时东汉时期的次辅大臣!凭着这些家族的光辉,曹操与袁绍一样,被何进看中并举荐当上了现今的西园八校尉之一。曹操从小便聪明伶俐,懂得随机应变之道而且又好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兵书情有独钟,往往在军政的处事中善于临机决断,一语成箴。曹操虽腹有经纶,但却不修品行,不好讲学,一生放荡不羁,这在当时为独尊儒术的士大夫们所不看好,都认为他是靠家族背景和耍些小聪明上位,不是个真凭实学之人。这也是汉末时期曹操官职不大的原因。
当时的曹操心系汉室,对刘汉朝廷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当他听闻袁绍打算借用外力引往洛阳的献策后并不苟同,反而觉得若按此行事变会使事态更加复杂化,便向何进直言说道:“将军无需外援,只要除掉那几个为首的宦官即可!”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即道出了问题的本质,又不赘言多余的废话。其实曹操从何进同意袁绍的建议上一眼就看出何进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与此人多言无益,而且话说多了还会累及自身,倒不如有意提醒他一下即可,不必言之凿凿!接下来发生的事果然如他所料,何进一听曹操的建议后脸立马就黑了下来,觉得这曹阿瞒没有为自己所虑,只想着一个劲的让自己以身犯险甚至于不顾他的亲情骨肉与弟弟妹妹决裂以至于与皇权为敌!届时不但自己成了朝堂上的众矢之的,反而让他人渔利,正真得到利益的还不是你们这帮士大夫。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意见的时候,后面的揣摩那就是越来越多,以至于何进觉得曹操这人心术不正,想起他祖父当年也是太监,心中就会猜疑这人是否与张让这等阉货暗地里勾勾搭搭,下计谋害于自己,想到这里何进开始对曹操横眉冷对,语气不善的质问道:“竖子,尔起了私心否?”此话一出,没有让早就预料到形势的曹操脸上有一丝的动容,反而让坐在何进身边的袁绍吓了一跳,赶紧为曹操说情到:“将军何须动怒,孟德之言也是为将军除思排忧,并无他想!现在在座的诸位皆是为朝廷除害的有识之士,我们应当上下一心,和衷共济才是,将军以为然否?”座下的文武谋士纷纷起身应诺,都为曹操打圆场。而袁绍一边为曹操开脱,一边腹诽着,觉得曹孟德这小子忒不厚道,有什么想法也不事先和自己使个眼色,他自己被何大脑壳猜忌就算了!但别弄得大家一起下水遭殃啊,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大好时局,可别被这小子坏了锅汤。而反观曹操却是安然坐于席下,再也一言不发,只是头颅低下故意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大家都误以为他是被何进喝骂后自惭形秽的表现罢了。
果真,何进是个对人不对事的主,因为曹操并没有据理力争的姿态,也就没有继续责难于他的意思,毕竟袁大哥的金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余气未消的“哼”了一声表达了一下不满也就不再多言,而另外一位同样持否定意见的名士陈琳可就没曹操这么含蓄了,陈琳这人胸怀点墨,行事好于计较而且在当时又是典型的经典大儒,对于主从礼仪是十分的注重,觉得何进如果照此行事那便是盲人瞎马,本来倒阉的大好形势会因为外镇军阀的介入而导致局势混乱最终功败垂成,看见自己的主公对袁绍的计策大加赞同,知道此时反对肯定会触碰主公的逆鳞!于是乎便找了个机会私下里开始向何进极力劝谏,循循善诱的说道:“鹿放走了,就不可捕得了,俗话说:‘蒙着眼睛捕雀’。微小的东西尚且不能用得志来欺骗它,更何况是国家大事,岂可用诈来取得呢!现在将军总皇威,掌握兵权,龙骧虎步,或高或下,全在于您的心中。这就好比烧着炉子燎毛发,有什么为难?合于道,违于经,为天人所顺。将军若反抛利器,寻找外援。那大兵集合起来,便是强者为雄,引兵为患。局势对我们倒不易把握了!届时将军会如同干戈倒拿,把柄授人。不但大势不成,反而成为乱恶的台阶,造成的局势将会后患无穷啊!”然而,何进军伍出生,没什么文化,是个典型的丘八,哪懂得那么多儒生们的人生哲理。看脸!仍然是他办事的宗旨。陈琳虽有名望,但毕竟是少数意见派,强行起事对他何进来说还是风险太大,用袁绍的外援之计还是比较保守靠谱一些!况且情亲骨肉在他的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只要不是绝境之下,他不会与自己的弟弟妹妹刀兵相见。于是仍然不接受陈琳的意见,执意按照袁绍的方案行事。后来的卢植、郑泰等人也均持反对意见,但何进因怕赴窦武的前车之鉴,认为太过涉险而均不采纳。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