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礼议 (1 / 2)
论功行赏完毕,小皇帝想妈了,便在四月二十五日派人去安陆州请母亲进京。
母亲来了按什么规格接待呢?那要先确定母亲大人的身份,那就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吧!父亲的身份搞定了,母亲大人的身份自然明了。
四月二十七日,小皇帝下令礼官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杨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
“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
毛澄将杨廷和的意见讲给其他大臣听,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杨阁老的意见很合理。毛澄便和文武大臣六十余人将这一议案提交给了小皇帝,并说朝中与这个意见有异议的都是奸佞小人,应该处斩。
小皇帝看到这个方案很不满意,但现在不能公开跟这帮群臣唱反调,便说:“再说吧!”
小皇帝开始采取拖延战术,并想各个击破,瓦解群臣。
小皇帝先优待杨廷和,采纳杨阁老关于改革明武宗弊政的议案,派兵保护他的安全,还让他负责经筵讲习和编修《武宗实录》事宜,并听取了杨阁老的大部分谏言。他不满意杨廷和提出的谥号封号意见,但每次召见杨廷和时还是从容自得地赐茶慰问。
改定献王的尊号,杨廷和最终还是不肯顺着朱厚熜的想法来。
“这个老顽固!”熊天明每次看到杨廷和都会在背地里说。
小皇帝又向毛澄厚赠黄金,希望他能改变想法。毛澄竟然也不答应,将小皇帝尊加其父徽号的诏书原封不动的还了回去。
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说:“前代过继的君主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礼,只有宋儒程颐的《濮议》,表达了最正确的道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世的师法。至于兴献王的祭祀,虽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还是可以把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这样,无论天理还是人情,两全其美,没一头有缺憾。”
小皇帝听了更不高兴,让他们从古籍中广泛考证,一定求得至当才是。
杨廷和与蒋冕、毛纪又说:“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亲瞽叟。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帝,也没听说过他尊崇他的亲生父南顿君为皇帝。希望皇上向舜帝、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
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
小皇帝将这些奏章束之高阁,看都不看了。
事件在七月出现了小小的转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