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杀秋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67章 杀秋 (2 / 6)
        其二,因为是第一季,全球海选出来的优质学员很多,嗓子、唱功、形象综合条件过硬的****歌手达几十人,只凭这些****歌手就足以支撑起第一季的高品质,所以导师没必要上“顶配”。

        而且,边学道给出的这个配置事实上已经很高端了,“镇场大佬”刘喜去年刚在燕京**上唱了主题曲,那庾杨三人江湖地位也都不低,这样的导师团在2009年绝对够档次。

        其三,聪明人做事都讲究细水长流。

        《中华好声音》不是只做一季,按照边学道的想法,只要口碑不崩,十季十五季都可以做。

        然而可以预见的现实是,优质****歌手资源不是无限的,会一季比一季难挖掘。另一方面,《中华好声音》大火之后,其他电视台肯定会跟进制作类似节目,到那时,对****歌手资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换言之,做到三四季之后,节目就要从靠学员撑品质向靠大牌导师吸眼球的方向转变。

        可是相比优质学员,优质导师是更加稀缺的资源。

        导师的稀缺性首先体现在“够格”。

        作为一档全国顶尖的音乐选秀节目,导师必须得服众才行。

        所谓服众,首先你得是大牌,而此“大牌”,不单单指出道早,有几首歌,有一定名气,它还需要导师具备高人一筹甚至数筹的专业素养和音乐理念。

        最起码台上学员唱完一首歌,导师得能从专业角度跟学员讨论曲式、乐器和音乐风格,得能给学员以专业建议和点拨,否则一个只会唱流行歌曲的歌手坐在导师席上,开口闭口就两句“你唱的很不错”、“你的声音很好听”,那样不只是该导师自取其辱,对《中华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权威性也是一种伤害。

        导师稀缺性的第二点体现在“综艺感”。

        “综艺感”这东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说复杂,“综艺感”要求明星口才好、思维敏捷、会控制气氛、会玩梗、有一定文化艺术积累,同时还得能放下包袱玩的开,收放自如。

        说简单呢,其实就六个字——高情商!会说话!

        相比知名度和音乐素养,“综艺感”这东西尤其可遇不可求,因为它取决于人的性格,算得上是天赋的一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