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南唐的手工业
据冯梦龙《太平广记钞》载,三国孙权夫人赵氏能够织出有龙凤花纹的织锦。南朝刘宋时期,刘裕迁洛阳锦工于建康,设“斗场锦署”专事锦缎生产,金陵织锦工艺自此发轫。杨吴时以纺织品输税,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品生产,及至南唐,盛况空前。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不少人技术过人,不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邻国也有分布。润州的锦工享有盛名,润州人徐绾在杭州发动叛乱,城中有三百余锦工,全是润州人,钱鏐长子元瑛恐怕他们参与徐绾叛乱,宣布“王令百工悉免今日工作”。卷1,《武备王》以平息叛乱。南唐官府里设有作坊,品种众多,数量也很大。“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可见国库藏量之巨。对封官的奖赏,也多奖励帛品。监察御史张宪上书,李煜“赐帛三十段,以旌敢言”。卷上李后主词是南唐宫廷生活的写照,在他的作品里,红罗绿锦之类的美词艳句俯拾皆是,譬如“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绣床斜凭娇无那”《一斛珠》,“淡淡衫儿薄薄罗”《长相思》等,读来十分可人。而“珊枕腻,锦衾寒”《更漏子》,“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临江仙》之类,则有些伤感了。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幂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如是数处。每七夕延巧,必命红白罗百匹以为月宫天河之状。”如此奢侈的背后,是以盛大的纺织基础作为支撑的。由于纺织业的发展,染色技术也有了改进。李煜宫人“染碧,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卷上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绿色的染色在当时享有声誉,建康市内染肆之榜多题曰“天水碧”。后人对“天水碧”多有赞誉,就连状物抒情,“天水碧”都成了司空见惯的美辞。宋代晏殊有“夜雨染成天水碧”的句子;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蜇,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借“天水碧”渲染出来的意境自是不同凡响。纺织业不仅是一种手工业品种,而且是国家管理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南唐升元三年939诏书规定,“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卷15,《南唐·烈祖本纪》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丝帛,可见南唐丝织品的富余存量。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早在汉代,吴王刘濞就开邗沟,自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磻溪,专煮海为利,凿河通运海盐而已。杨吴与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杨吴在泰州设置海陵制置院,民户田赋,规定每正苗一斛,加收三斗,官给盐一升,谓之“盐米”。南唐升元元年937,南唐又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周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杨吴与南唐地处江淮水乡,湖泊纵横,造船业十分发达。早在隋唐时期,今淮安就是沿淮的造船基地,隋文帝从淮浦修造的船舰,沿淮入汴;唐太宗讨伐高丽,亦在江淮建造大型战船数百艘。扬州境内的扬子造船厂是唐代大型造船基地,刘晏主持漕运时,根据黄河,长江,淮水和汴水的不同水文特性,建造各种相适应的船只,投入运输。唐朝后期,官府的造船业由于管理不力渐渐萎缩。杨吴与南唐时期,扬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设置造船工场,建造各类船只。造船业兴旺的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濒江临淮的地理环境,使生活视野渐渐开阔的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商品经济萌芽后,日常商旅贸易,生产生活需要船只开辟水路交通。比如南唐与契丹进行海上贸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契丹“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交易规模如此之大,若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船只运输可以推知;二是随着漕运特别是盐业的发展,造船业重新出现兴盛的局面,沿海盐场的成品盐,都要输送到集散地,船只是首选的运输器具;三是出于战事的需要,直接促使杨吴与南唐造船业兴旺起来。先是杨吴与吴越以太湖中心线为界,进行长期拉锯式的战争,在长江的狼山江面,太湖水域,双方都投入大量水军,战状惨烈。后是后周在大梁设立造船基地,南唐面临战争威胁,加紧了造船竞赛,既能建造硕大无比的战船巨舰,又能建造短小灵敏的侦察轻舟。从周显德三年956到显德五年,双方水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从文献里屡见不鲜的“皮船”,“橐船”等名称里,可以想见当时双方造船业的发达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断,南唐不得不寻求向外发展。譬如南唐与契丹交好,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政权开辟了海上航路。又如出于军事考虑从占城进口“猛火油”,再将此油运送到契丹,没有巨大的运输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还与新罗,高丽,大食等国家保持联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做保证。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江苏地区濒江临海的优势,使杨吴与南唐统治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十分浓重的区域色彩,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宜兴归迳一带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窑址,反映江南一带的制瓷业,无论胎质,釉色,造型还是文饰,都别具一格。南唐扬州蜀岗茶,常州紫笋茶闻名于世,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南唐的造纸业中心在皖南,但据《江南通志》记载,当时六合县曾设立“纸务”,今六合浮桥南一带尚呼为“纸房”。由于李煜钟好宣纸,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专门机构造澄心堂纸亦是可能的。有人从民间传说考证,宣纸中的“白鹿”品种,就是在南京制造的,这种纸即是为了纪念一位从宣城到金陵造纸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
另外,扬州,润州的金银器和铜器制造堪称典范,据传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达六尺金莲,令宫女窅娘立于莲上,缠足翩翩而舞。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