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稷山非遗
做为一名文化馆普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从事稷山非遗工作十几年。自2003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阳城走兽高跷,从运城市第一批非遗申报成功的五项中脱颖而出,成为盛开在后稷故里沃土上的民间奇葩,被人们津津乐道。之后,稷山的非遗项目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
那时,非遗工作还是一片空白,人们没有这个概念以及自觉保护意识。明知当地有许多优秀的非遗项目,如同夜明珠般散落在乡村田野,有待极力挖掘。明知一个个民间艺人身怀绝技,生活环境和条件有待提高和改善。明知尽快做好手头一项项的非遗申报工作,责任与担当义不容辞。那年我三十多岁,体力和精力都很充沛,当然还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支持,全都集于一身。
既然接任和负责这项工作,每天面对的是各级非遗项目的整理、审阅、搜集、挖掘,领悟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后稷故土的宝贵文化资源,与同事们尽其所能,努力做好这件被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的精神文化传承。选择了非遗工作,就得抛弃利益得失,处处为非遗项目如何能够申报成功;如何探索摸寻完成非遗材料的发展脉络及方向;如何发现生活中民间艺人的踪迹。我们应该在这些当地的非遗项目,能够早日崭露头角方面下大功夫。
忘不了那年文化馆还未建成新馆址,当时居无定所。清河镇阳城村的三名老艺人:老段、老杨和老吉,他们冒着酷暑来到单位简陋的两间平房,向我们讲述走兽高跷的来龙去脉,而后匆匆返家去劳作地里的活计。如今,那位温和而博识的老杨,已经离开人世多年。但是,老段和老吉还为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默默地坚守和传承。忘不了在巷子里的一个小庙前,几名乡间盲艺人在说唱稷山琴书的情景,追踪他们的足迹,来到一个晚间歇脚的客栈,房间里蚊蝇叮咬乱飞,有股发霉的臭味。坐在简易的木床上,采访他们稷山琴书的历史渊源。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光明,心眼儿却是亮堂着。如今,翻看着图片上存留的演出道具:二胡、板胡、锣、钹等乐器,经历过了岁月沧桑的洗礼和锤炼。可是,器乐依在像是苦诉着日子的辛酸和曲折,而那位名叫张尚子的盲艺人却永远离开人世,在天堂的他可有挚爱一生的“琴书”陪伴,快乐地驾鹤于祥云端?忘不了多次骑车去马村见老支书,他慈眉善目,如若清风化雨般的言谈,引领我探索华夏文明史,在这片土地上存留的一丝一缕旧时光的气息,那一块砖一片瓦在老人手中,感觉是那么深沉而凝重。并追寻那处老枣园洋溢着的诗书画意,凝聚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泪滴。他声情并茂地讲述青龙寺的优美传奇,本地风俗民情的故事趣味和过往烟云。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例不再一一枚举,只是在潜移默化的非遗工作中受益无比。年轮翻转,岁月更替,非遗工作一干就是十三年。直到2016年已经步入47岁的年纪,体力与精力的透支,还面临家务的繁琐和劳累,儿子的婚期需要筹备,老人病弱的身体还得抚慰。为了使稷山非遗工作能够步入正轨,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我恳请单位领导能够任人唯贤,选用更加优秀的员工上任这项工作,毅然从非遗工作岗位退出,只是希望这项事业能够风生水起,不负自己这些年的奋发和努力!
非遗工作干了十几年,有同事戏称我“非物质”。这个称呼乐于接受,因为你选择这项工作,就是付出和清苦,宁肯大家别忘了“非物质”,而那个为非遗工作中的“我”,是你,也是他(她),只要对这项工作有推进和发展,是谁又何妨?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