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章,道之道 (2 / 3)
“那师父您为什么光让我抄写背诵,不给我讲解呢?”
“傻徒儿,道法自然,我们道门讲究的是自悟啊!”秦道长是不会承认的,其实很多地方他也看不懂。
道家起源于人文始祖黄帝,老子将之发扬光大;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即“真、善、美”,芸芸众生就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一代代的问道者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的涉猎并研究天文、地理、自然,发现了很多人、事、物的奥秘。再到祖师张道陵时,道长们开始用这些学问为百姓答疑解惑、指点迷途、消灭恐惧。饱受恩泽的百姓开始尊称“道法”高深的道长为“天师”。
师者,授业解惑也!
更有很多道观里,会直接供奉观音,那是把道士也喻为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而在百姓眼里,这些带点神秘的道士们最神奇的地方是:
道之道,
三重妙,
算命、堪舆,斩魔妖!
这些本事,三皮肯定想学啊!
《连山易》相传出自夏朝伏羲氏,也有一说为大禹所做(这个直接被秦沛否定了);《归藏易》相传由商汤所做;待到周朝时,周文王在前易基础上又编撰了《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春秋时期,入学鼻祖孔子曾经为《周易》做了注解,为“十翼”;所以《周易》也被后人称为《易经》,被认为是综合儒道两家的初始大作。
再后来,历朝历代涌现出的无论是天文、地理,无论是看相算命,无论是风水阵法方面的著作与流派,基本上都离不开《易经》这个总纲。初学者、后继者们没有开山鼻祖的学识与大能,像嗷嗷带哺的婴儿,当然是前人咀嚼过的容易消化,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慢慢的失传了。
陈三皮更是一知半解,平日里问师父,师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师父的宝贝孤本怕是又落了一层灰了。
这些宝贝中,三皮最喜欢看的是《山海经》。
《山海经》共22篇,多是反映巴蜀盆地、楚国的民俗、祭祀、巫医等方面的志怪;陈三皮现在能把“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这些个神话传说倒背如流。陈三皮很奇怪的是:据《山海经》记载,正月初七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凡人;女娲人身龙尾,身上也沾满了泥,女娲龙尾甩出去的也变成了人,贵人;女娲身上抖下来的也变成了人,王侯将相;女娲脸上挂满了泥点,掉下来也变成了人,人皇。
三皮曾经也取来黄土,和着水,仿照着“小剃儿”的样子捏了个泥人,连秦篆都说真像;但是,等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变大、更没有变活,什么变化都没有;当大师兄看见陈三皮不知从哪弄来的一根藤条,撅着屁股在那抽泥人,一直把“小剃儿”抽得四分五裂、抽得土崩泥洒时,大师兄笑得前仰后合,要不是陈三皮恼羞成怒,上去及时掐住大师兄的脖子,大师兄非得笑死过去。
原来,师父曾经专门给大师兄和小剃儿讲过为什么女娲能造人,并不单单因为女娲是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关键是造人地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