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十三章 故乡依稀(二) (4 / 5)
每天从曹家崖脚走过,镇上去赶乡场,常常提心吊胆。一来是怕遇上雪崩,二来是怕遇见三位村官的魂魄向自己讨债。相传被死人纠缠要得病灾。每天回来,爷爷会在屋子外面烧几张纸钱避祸。后来一些有经验的人另开辟了一条马路,从周家门口外绕过去,不走曹家崖那条小路了。大家的心才安心些。
第六章
街头巷落一到年关,热闹非凡,和平日里不一样,守着汤锅家具,要格外谨慎些。年关的时候,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会来乡场大显身手,弄点过年的盘缠,家什。大家安居乐业不久,很多人家连家具都没有买全,这时候锅碗瓢盆也会有人来偷。那些长年累月在山里追山的人家,一年四季没有收成,指望着偷个家具去煮汤锅。守着汤锅,虽然寂寞,肚子饿的时候,什么家珍都可以留给我享受,所谓的家珍是兔腰子,野鸡肝这些,爷爷整块整块的放在一起煮,能够吃得上嘴。旁人看了非常羡慕。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油然而升一种自豪感。暗暗想吃客们哪能吃到这样好的东西。
有一次,一个吃客来吃汤锅,出二十块钱买碗纯家珍吃爷爷没有卖,家珍是什么,家珍就是汤锅里的肠子,肚子,腰子,油杂之类的杂粹。肉十块钱一碗,家珍居然二十块钱也不卖,难道要值钱些吗。后来才知道卖汤锅有一个迷信,卖了家珍生意会变非常冷淡。家珍只能自己吃。因为是年关上,生意好,卖完汤锅,弄了些面条煮来卖。
赶乡场小货郎肚子饿了,常常会来煮面条吃,山禽熬汤,营养非常好。有一场,来了一个顾客,穿着破破烂烂的大棉衣,没有等我们喊他,板凳上坐下,从兜里摸出一包石溪牌香烟来撕开装给爷爷吸。爷爷没有拒绝接过了烟。客说年关要到了,接你去过年。
爷爷回答说没有时间,才从大的一家来。家里活路忙,抽不开身。爷爷给我介绍说这人是二姑爹,我喊了声二姑爹。二姑爹这人非常热情,听说爷爷不去,带我去也行,我不愿意。
二姑爹要走,爷爷说吃点东西再走,二姑爹推说带了些竹篓来卖,没有人看货,没有时间吃喝,爷爷没有挽留。
二姑爹走后爷爷对我说,你二姑爹家是编竹篓卖的人家,手艺非常好。有时间我带你去他家学手艺去。我听了高兴极了。我知道了还有一个二姑爹家,心里真高兴。追溯自己的篾匠生涯,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听说了还有一个二姑爹家这行干得更好。私下里问爷爷,老人的技术和二姑爹相比谁的好。爷爷毫不含糊的说二姑爹的好,什么时候能够去二姑爹家呢。
年关里,家具要洗干净,粮食包装完,马匹关牢,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等着过年了。山里追山的父亲这个时候扛着几袋山禽回来了。路上遇到一些熟人,相互打招呼,寒暄,盘问来年还出不出去,近来追山难追了,要去什么地方下套子之类。许多人家选择安居乐业,远离游手好闲的生活,生活一时竟变得清贫起来。富裕的时候,大家都是朋友,穷了下来,大家相互妒忌。许多邻居连过路时打招呼的必要都省去了,山村里冷冷清清。
追山难追了,父亲考虑到了,来年吃什么。父亲说像这样下去,来年只能吃酸汤苞谷饭了。果不其然,此后许多年,营盘脚湾子沟里的人家选择以种地为业,年年只能吃苞谷饭,写到这里,想起一些关于苞谷饭的事来了。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村庄隐藏在山清水秀的营盘脚。因为靠山吃山,后来啥都吃光了,只能吃泥巴了,靠种地为主。地里长不出大米,只能种苞谷,苞谷一年一熟,产量不是很高。所以邻居们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人们平常度日,只能吃土豆,土豆产量高,不值钱,买的人少,种的人多,卖了不划算,只能自家吃。每天只能吃一顿土豆。平常山上种地,追山,天晚了才会回家来。
酸汤是用豆米和酸菜煮成的汤,苞谷饭要用玉米碾碎后放在蒸子里蒸,费时间得很。多年前,这是村子里最好的食物了。人们平常都吃不起,收来的苞谷要拿到集市上卖了买衣服避寒,穿暖了就上山追山去了。只有村里办事,嫁姑娘才会阔阔气气的摆上一顿酸汤苞谷饭,让大家一饱口福。相传,很多人想吃顿苞谷饭,都得盼人家办喜事。
有一年,邻家娃儿从外面带来个媳妇,为了显摆一下他家富裕得很,硬是摆了几碗酸汤苞谷饭给媳妇的后家吃,当时,除了生意人,有钱人,掺和吃一顿,穷的人家只能呆在门外空自羡慕。媳妇家族里的人却还十分不满意,抱怨男方家请不起一顿荤的饭菜,穷得让人笑掉牙了,误认为是嫁了苗子倮倮,要撕毁协约,不嫁姑娘了。
两方争执不下,闹得尴尬不已。很多年过去了,但是关于酸汤苞谷饭的很多事却还留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第七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