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跑偏了
在刚刚与东边的那个定下了“组队打团”后的大清国在举国的哀乐声中送走了号称大清国第一代栋梁之臣曾国藩;西太后还没来得及因李鸿章在处理津门教案的卓越表现和对待与她眼中的蕞尔小邦“组队打团”交涉过程中高超的谈判技巧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正式加冕他为“大清国最靓的仔”(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地位威望在整个大清国首屈一指的封疆大吏),让大清国糟心的事儿说来就来了。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月十八日,完成定期向大清国缴纳保护费,哦不对,是朝贡任务的琉球国船民将人头税(在此不得不得提一下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个老四——胤禛,正是他的“摊丁入亩”政策使得大清国原本繁重的田税地税得以削平,解除了所有农民身上沉重的经济枷锁,铲除了不少贪官的摇钱树,大清国吏治最清明、最好的日子当属雍正朝的十三年,好了,就此打住,再往下说就真跑偏了)上缴首里王府后,就着柔和的东北风,荡着双桨,美滋滋地从那霸出发踏上归途,不想这趟开头还轻轻松松的公差到了后半段竟然是一场让自己这辈子都忘不了的噩梦。
不知道老天爷是有意与大清国为难还是为了刻意推进接下来的故事,宫古岛附近一阵猛烈的飓风过后,苏醒过来的琉球船民绝望着发现原本结伴而行的姊妹船如今只剩下被滔天巨浪拍得粉碎的破木板;所幸的是整船人暂时的存活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除三人因溺水遇难外,其余六十六人全部上岸,准确来说,是被巨浪拍上了岸)。。。。。。
八瑶湾,今台湾屏东县一带,现在是咱国家台湾省椰子和猪脚王国,农、工商业发达,居民也大都好客,是来台游客必来之地。但在大清国,打从乾小四(爱新觉罗·弘历)他爷爷从郑氏家族中收回后除了忙着开垦、屯田、驻兵外,历任当朝者貌似就没怎么注意对外开放之类(当然了,本着“片板不得下海”的国策,当时的台湾全省和内地比起来相当于未开化且完全无规划的宅基地)的举措了。
第一次被动踏上属于天朝土地的琉球居民在两眼一抹黑的敬畏和惊恐中不仅被不良岛民连蒙带恐吓地洗劫一空外,又因为跨文化交际方面一片空白导致原本对待自己还算和善的牡丹社的排湾族居民动了杀念。于是登岸还没几天的琉球国居民几乎被团灭——五十四人被牡丹社的排湾族人送去领了盒饭。
剩下的十二人能够活着离开真应该感谢这几个人——村民邓老翁和他的儿子邓天保、村长杨友旺、村长儿子杨阿才、村长侄子杨阿和(“活**”也不仅仅只是东北那旮旯的专属)。
杨村人用了四五枚钱币、六匹布、一头水牛、数头猪和几瓮酒不仅从杀红了眼的牡丹社族民的手中保下了剩余的十二人,同时将包括仲宗根丰见亲玄安(忠导氏玄安)在内的五十四人遗体(很不幸,全部都是无头的)也换了回来。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十二月二十二,杨阿才陪护着已在杨家居住了四十余天的十二人到达凤山,二十九日,收到廷寄的福建巡抚王凯泰在福州港接收由台湾府官船运送的十二名受害者并妥善将他们安排在了福州等级最高的驿馆中居住;然后朝廷的恩旨与抚恤如约而至,尽显天朝关怀。。。。。。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六月在大清国关怀的普照下“滋润”地差不多了的琉球国十二名幸存者乘船返回那霸;余下的五十四名受害者长眠于双溪河口,由保利庄人林阿九负责管理,年年祭奠。。。。。。
看样子大清国对自己的家务事处理得还是挺得体的,丝毫没有跑偏了的意思。但让大清国上下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开始,琉球国,甚至台湾开始被强制性带偏,甚至离大清国越来越远。在随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琉球和台湾一直都处在颠沛流离的的状态中,令所有人无限慨叹。。。。。。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