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诀别(上) (1 / 2)
当柳原前光、伊达宗城与津田真道乘坐的“满洲”号抵达横滨港时,他们惊讶(准确来说应该是恐惧)地发现前来港口迎接“胜利者”的并不是挥舞着太阳旗(**)欢腾的民众,而是全副武装的新式禁卫军。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名柳原前光与伊达宗城的心中——看来这一劫是躲不过了。。。。。。
睦仁天皇的震怒可以从此次“欢迎仪式”上就能体现出来。于是名嘴三人组中的“最强嘴炮”伊达宗城因为“越权初始”在一顿训斥后被彻底踢出了政界,从此再无建树;而面对着歪果仁,尤其是白头鹰(美国人)的重重压力,还算比较听话的柳原前光被睦仁天皇再次当成了挡箭牌,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4月再次就换约与条款问题与“老大哥”展开深入地、充分地友好交流,但结果嘛。。。。。。
被迫接受“老大哥”版本的《哥俩好》协议后,睦仁将自己锁在自己的寝宫中整整三天,“清国”已经从之前他仰慕和向往的“老大哥”变成了令人厌恶的绊脚石;而“李鸿章”三个字则牢牢刻在了睦仁心中的黑名单上。
至于双方正式达成名义上的“组队”协议并且培养出了“纸面兄弟情”(正式建交)的事儿得到光绪年间,咱们还是回过来看看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的李鸿章吧。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3月刚刚过去几天,直隶总督府迎来了一位身着“奇装异服”的曾大帅幕僚——容闳。
先来介绍一下这位“海归”幕僚吧,毕竟人家可是在礼法森严的大清国当起了一个吃螃蟹的人(剃发加易服)。
容闳,一个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深秋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三代贫农家庭。因为广东地处大清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年少时的容闳跟着父亲来回穿梭于广东与澳门并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成为了伦敦妇女会女校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唯一的一名中国的、男的学生;由于中英交恶,外加上道光二是二年(公元1842年)香港被大清国以白送的方式成为了英吉利的囊中之物后,容闳“有幸”成为大清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抛弃的交换生跟随着母校滞留香港;也许李鸿章、曾国藩和他们深爱的大清国怎么都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个大清国的弃儿竟然成了咱国家历史上最让所有即将出国镀金的小伙伴们完全可以羡慕嫉妒恨的榜样,没有之一(公派加无需雅思加无需银行担保。。。。。。)
无论李鸿章在哪儿,向来对自己恩师的这位幕僚不设任何防备,这或许是因为都不是湖南人在前上司那儿遭遇排挤而抱团取暖时的亲切感吧。不过这样一位大清国的头号“奇葩”居然能同时被湘、淮两大军政集团首脑看重并保持着良好关系也实属不易。
顺道提一句,大清国第一个驻美留学事务所就是在曾、李二人的力荐下创办的,而容闳正好就是第一任驻美理事。
“纯甫,你怎么来了?近日可好呢?”
李鸿章既喜出望外,同时也带着疑惑,不知道这位“海归”究竟所谓何事。
“容闳参见大人!”
“别别别,你还是叫我少荃吧,咱俩一起共事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然成了知己,别那么生分。”
既然是老熟人了,也没有那么多客套。随着二人的交流,李鸿章得到了一个比“罢官夺职”还要难受的消息——恩师曾国藩在前不久因为中风卧病不起,也无法再正常交流(舌蹇不能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