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红黄蓝线(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红黄蓝线(上)
        还记得警匪片中拆弹组的阿sir们在拆弹时在琢磨究竟是剪黄线、蓝线还是红线的纠结的画面么?从保定匆匆赶往津门的直隶总督曾大人带着他的“拆单组”遇到的刚好也正是这样的情况。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870年7月9日),津门万人空巷。高举着“回避”醒目大牌的四队清兵在指引官的鸣锣声中迈着方步往头里走;紧随而后的是由亲们簇拥的直隶总督大轿;虽然杠夫们抬得是四平八稳,真是让让津门的官绅们和百姓们不自觉地感受到总督大人钦差巡查津门的气场与官威。但凑热闹的人们哪里知道,此时坐在轿中的曾大人已是如坐针毡。

        官轿在三口通商大臣衙署门口停了下来,还没等轿夫停稳,直隶地区“党政军”一把手曾国藩掀开轿帘走了出来;也没给在场的所有官绅任何瞻仰膜拜和反应时间,面无表情的曾大人快速进入大门。看着自己的顶头上司像过斑马线一样把自己落在了身后,完颜崇厚拉住正准备跟着进门的总督大人的“大警卫员”问个究竟。。。。。。“崇大人,总督大人让您和其他大人们进去再说。”(有时候,咱们大部分人对每个人的姓氏称呼可能有那么点,还好这位完颜崇厚大人还可以勉勉强强称为崇厚人,但如果是“老卡”——菲德尔·阿里杭德罗·卡斯特罗·鲁兹呢?)

        随着一众官员和津门地区有头有脸的官绅们鱼贯而入,三口通商大臣衙署的正门随即关闭,留下了门外一群仍然在议论纷纷的、满脸问号的百姓们。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假客套,津门案情分析会马上召开。面对着对此次事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激烈争论,曾国藩驳回了和歪果仁硬碰硬的建议。听到自己的意见被“无情”驳回,刘杰为首的津门中下级官员与部分官绅们情绪激动;这要不是碍于总总督大人的威严和一大堆亲兵的环伺,这些理智槽瞬间又被怒火烧光干净的货估计要在这衙署内掀起血雨腥风。

        “早闻大人早年以霹雳手段不仅让长毛闻风丧胆,也让那洋人瑟瑟发抖,时至今日,大人难道还要为这些祸国殃民的洋鬼子说情不成?”满腔怒火的刘杰此话一出,让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已经浑身哆嗦的完颜崇厚完全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可能刘杰把自己当成了货真价实的软柿子来怼,可这回直接和这位刀口舔血的湘军最高统帅和直隶最高领导硬扛,难道不怕脑子搬家吗?!张光藻无奈地看着这尴尬,甚至充满杀机的场面——隐约间他听到了刀剑出鞘的摩擦声。

        之前看过一部以某国八月十五日投降前夜为蓝本的一部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里头有一个堪比刘杰一样的二货(畑中健二)居然想鼓动近卫师团长田中静一挟持天皇,斩杀所有所谓“投降派”后再打一场世界大战,结果。。。。。。而曾大人的几句话就把敢和自己正面硬扛的二货怼到无话可说。

        “刘大人,武兰珍呢?本案最重要的人证是不是被你处决了?”还没等到刘杰回嘴,曾大人的后面几句话让他彻底闭了嘴。

        “刘大人,你可知死无对证的后果是什么?”

        “你可知朝廷早有谕旨,租界之事租界之事本地官员不得干涉?”

        “可大人。。。。。。”

        “百姓闹事是百姓不明事理,作为百姓父母官的你反而跟着一块儿闹,造成此种让朝廷下不来台的局面,试问这就是你作为大清国臣子的本分吗?”

        曾国藩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让刘杰瞬间成了哑巴,官绅们更是沉默不语。

        “太后口谕!”

        整理好朝服(毕竟是钦差代理政府事宜的时候,朝服要比官服更加正式,显示天子威仪)后的曾大人起身,一字一顿地选读了西太后的意思后,一队亲兵们摁住刘杰、张光藻等一众中低级官员,原本空间不大的正厅瞬间被红顶戴给铺满了。。。。。。

        和刘杰怨恨的眼神相比,张光藻的眼神非常平静。实际上曾国藩还是挺看重并心疼那位不计个人得失而秉公办事,真真正正为津门百姓请命的津门知府,因为对“皇命难违”的无奈和对“皇命”的忠诚,曾大人摆了摆手,一众官员从后门被拖进了监牢。

        当天晚上,曾国藩在谢绝完颜崇厚设下的接风宴后叫上韩正国走进了关押张光藻的牢房。一番促膝谈心之后,曾国藩再次坚定了以“和为贵”的策略,同时坚定了另外一个想法——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保住张光藻!

        从牢房出来后,曾国藩回到自己的卧房奋笔疾书。当第二天到来的时候,津门百姓不仅仅可以近距离地观赏总督大人的墨宝,并且再一次积攒着怨恨与不平。只不过这一次的发泄对象直指这位位高权重的总督大人。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