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散伙 (2 / 4)
“您几位不妨来灶温饭馆尝尝,价廉量足,老板是山东人,地道的鲁菜,绝对合您口味。”那男人有点羞怯,他颧骨和右耳之间有一块不小的疤,但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不是凶恶,而是可爱淳朴,像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说道这个灶温饭馆,在六朝古都的北京虽不如八大楼之流名气大,但比历史底蕴倒不算逊色。
在1750年上下,这老板的祖上便在北京隆福寺附近租了个小铺,字号“隆盛号”,小铺添的灶火,因为店堂小,故灶台最初就设在街上,每晚以后,也不封死炉火,在寒冬腊月的三九天,便有不少叫花子在这灶台边上取暖,一来二去也便口口相传把这户铺子叫做“灶温”了,取自灶火常温之意,反倒没有人叫“隆盛号”这个名头了。
民国时期可谓是百家争鸣,不论是评书相声一类的传统艺术,还是江湖这类传统文化,都相当的璀璨夺目,对比现代的凋敝景象,或许这段时期正是传统文化的“回光返照”吧。
洋车也是个时兴的玩意儿,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包车,在民国初期,北京还没改名,而中国也在1907年才有第一个公共汽车线路,显然还没普及到北京,所以有身份地位的人出行甚至会专门雇上一位车夫给自己拉车,《骆驼祥子》中的曹老板便是如此。
“成,叫几个人载我们去吧。”
“老王还有陈哥,生意来了。”那车夫点头称是,转头吆喝起来。
……
到了地方,付了车钱,便进了这灶温店。
一进门是柜台和炉灶,锅勺翻炒声不绝于耳,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近百条长凳坐满了人,一位穿着灰白马褂的师傅大马金刀坐在台上,醒目一拍,台下的茶客也便聚精会神的听着。
“这一回扬州请南侠这才要二摆杭州擂,南北昆仑会,北侠会群侠,童林童海川要双钺!”师傅忽的住口不谈,抿了口茶沫子润润嗓。
“分双剑!”台下众茶客异口同声喊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