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殿试取才(下)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7章 殿试取才(下) (1 / 3)
        上章说到浩成与众人大臣,在奉天殿殿试各位一甲的学子们。

        还未等浩成说话,朱熹便与陈博良当场争论起来了。

        朱熹则认为要重视礼教纲常与传统。比如寡妇就算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改嫁。音乐、戏剧、绘画,一律称为坏人心术的毒品,逐渐被轻视。

        作诗也属于堕落行为,因为不专心便作不好,专心则没时间思考道德和忠君的大事了。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之类,看一眼都是罪过。只有低贱的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

        圣人和准圣人系统的道学家,则必须全神贯注道德和道德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人们连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态,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轻浮下贱。服从传统权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贵的善。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必须在念头一起时就予以克制。

        其实这就是当时大多数士大夫的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无为之学”,害国、害社会,害人不浅。

        陈博良则反对这种意识形态,他则认为好的东西应该保留,不好的东西则就该修改。

        陈博良年纪虽小,但感情激昂,风格豪放,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加强军事训练,打有准备之仗,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国家统治,以达到平外患的目的。

        并且陈博良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提倡“农商并重”,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扩大流通,提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在军事学方面,陈博良认为“文武之道”在于两者的统一,强调文士武夫各有所长,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攻守之道”、“用兵之道”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置。

        陈博良还提出了最低的教育目标,即“学为成人”有独立见解和处世能力的人。认为应该“广通博洽”,无论儒家经典,还是各种史书,抑或诸类兵家、山川形势,官民商农等知识,以至农圃园圃,凡符合经世致用的,皆应成为教育内容。

        在场的众人被陈博良的言论震惊了,都没想到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竟然能有如此见识。尤其是浩成,对陈博良打心眼里更是喜欢。

        朱熹见争不过陈博良,便又转移了话题方向。

        将中国历史截然分成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以上”和“三代以下”,并胡诌“三代”以上是“天理流行”的“王道盛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