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章 (3 / 4)
延兴五年秋,叛项复起,攻烧陇西,边军败走,敌势由是猖獗。至冬,诸项大合,蠢蠢欲动,朝廷为忧。少光复拜大都督,持节监陇右兵,共讨陇西之敌,破之,斩首万余级。诸项慕其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
明年春,少光复发骑兵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少光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于是士气振,百战连捷。诸项遂遣使乞降,陇右复通。
先时,陇西太守受贿贪墨,官声狼籍,将领横暴多杀降项,官吏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少光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项人闻之,翕然返善,各部十余万口,复诣少光归降。
其后,少光上书朝廷,请以善待陇右各部。朝廷从之,乃下诏曰:“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夫诸项之乱,咎由太守长吏妄加残戮。即日起,各部项人,凡亲朝廷者,皆以礼待之,令招其族人。若欲归故地者,厚遣送之。若束手自诣,欲效功者,皆除其罪。若有逆谋,为吏所捕,而狱状未断,悉以赐有功者。”项人由是感慕其德,自此不复为患矣。
延兴七年,益州祁玉疾,听相士之言,使人求婚公孙氏,相约共拒北朝。更尊公孙符为东帝,自称西帝,遽造舆服,图窃神器,举国莫不为之哗然。公孙符惊,允而不帝,旋作罢。
祁玉者,字廷珍,江夏竟陵人也。祁玉少仕州郡,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后以师祝公丧去官。退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昭帝时,祁玉睹太平成祸,社稷多故,乃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又内求益州牧,以避世难。会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于是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当收郤俭治罪,其谋遂得施。
及至昭帝削藩,会汉中民怨反,祁玉伪奉诏命,暗使汉中太守断绝谷阁,杀害天使,阴图异计。关中既定,又急质子入京,上书言:“逆贼断道,不得复通。”时北庭大叛,朝廷无暇西顾,昭帝遂未与深究。
后值卓不颖之祸,不与天下讨,保州自守,尤不能及也。昔雍凯外结吴楚,内连百蛮,跋扈于建宁,竟战和不定,患得患失。及至延兴八年收服西南百蛮,平定南中,会南北划疆,野望渐盛,乃造作乘舆车具千余乘。时人云:“益州祁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
明语先觉祁玉阴怀攘窃之志,遂遣使致书曰:“祁使君如晤,闻足下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其悖德忘义莫甚矣,又将置今上于何地!足下太一旧臣,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半寸丹心安在?若不立行讨之,何以示威于天下!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足下会猎巴蜀。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祁玉览书大骇,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治云城,感祅灾,不日即疽发背卒。
祁玉既死,群下多拥立幼子祁巡,长子祁迹由是生恨,于是乎手足相残,祸起萧墙。后,祁玉义子祁彦为画计,一举诱杀祁迹,乱局始得平定。
延兴九年春,趁益州内乱之际,明语先起马步兵二十余万南下,兵锋直指益州,欲一鼓作气,顺势进取天下。不日,汉中降,北军直入巴蜀。蜀中势弱,岌岌可危,遂遣使吴楚,相约共抗大敌。
唇亡齿寒,不战即亡。吴楚乃倾巢来援,怎奈北军势大,几番血战,联军竟大败亏输,不得已唯退守蜀都——云城。不日,北军兵临云城,两国惊恐,遂上书朝廷求援。
天子听罢,疑惑不已,遂下问百官道:这公孙符、祁巡二人,向来不尊朝廷诏令,今日陡然上书求援,诸公以为当如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