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5、我圆父亲一个梦
去年元月份,有一天我收到了《半月谈》寄来的一份印刷品。我带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奇、兴奋和喜悦,以极大的希望打开邮件。因为这以前,我在给全国众多报刊杂志写稿的同时,抱着侥幸的心理,也向《半月谈》投了稿。
打开一看,果然是两本油墨飘香、精致漂亮的《半月谈》杂志。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喜形于色,心中的愉悦之情难以言状。我急切地翻找自己的文章,果然我寄去的文章在上面刊登了。啊!我的文章上了“中华第一刊”,真是喜从天降。
这在别人倒也算不了什么,而于我则是意义不同凡响。
我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里的农民。家乡贫穷落后,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祖祖辈辈都没有文化。到我懂事的时候,早已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乡亲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文盲。只有几个年轻人在解放后上过小学一、二年级,我的父母年纪比较大,当然是目不识丁。家里无人识字,不说是书,就连字纸也看不到一片。到我将近上小学的年龄,父亲提前把我送进了学校,他一心想让我学到文化,不重蹈他的覆辙。父亲很聪明,因为没有文化,一生中吃尽了万般苦头,因而悔恨一生。他送我读书,只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我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卖柴,卖菜收钱的时候会写一张收条。
可是,我却不遂父亲的心愿,天生贪玩好耍,不务学业,学习成绩在全班排名倒数第一。而且在上二年级时,还坚决不去上学,这可把父亲急坏了。父亲软硬兼施,好说歹说,我才勉强去上了学。但在低年级升高年级时没有考上,还是托人说情,学校开恩才收我上了小学高年级。
我读书不行,说大话却是一套一套的。有时候说的话让别人听了觉得简直就是狂言,在其他人眼里我可能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很多年长的乡亲们的心情和我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他们也希望我能够好好读书,长大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用的人。然而,我偏偏是正事不足,邪而有余,对人和事往往和众人的观点不同,父亲直截了当的骂我:“你说话做事和人不同”,我没有把父亲的话当一回事。有一次,我与一位长辈争论一个不值得争论的问题,撞到了枪口上。我说话有些强词夺理,他说不过我,便横起给我一腔:“筛子里面放屁——把你数到那个眼眼里头去了”,接着狠狠地甩一句:“农民就是农民,认命吧!”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是什么?我算什么?我能做什么?真是良言一语,叫人幡然省悟。
说来也怪,经过在农村一段时间的劳动之后,我上初中时写的第一篇文章出奇地被语文老师看中了,给了高分,以示鼓励。从此我爱上了写作,自那时起,在我心里悄悄地怀上了一个玫瑰色的梦。
虽说是一个好梦、美梦,然而,我仅仅是读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学期只有两年,而且没有正规的课本。初中读完没有上过高中,当时我不明确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的概念,更不知道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什么意思。可见,我的梦如同是一个痴人在说梦。
我离开学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我放过牛,打过柴,捡过粪,扯过猪草;以后我又在农村耕田耙地,抛秧撒种,浇水灌肥,而且做大多数农活我还不如那些把一字当成扁担的文盲。这时,我对读书产生过怀疑,但是更多的还是对文化的渴望和重视。于是,我依靠积极劳动和政治表现,奇迹般地上了大学。
农行成立,我进入农行工作。刚进行在营业所工作时,有一天营业所主任给我发一张表,让我填表加入工会,我感到很新鲜,同时又陌生,除了以前在课本上看到过工会这个名词以外,当时我对工会真的是一无所知。后来,才知道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是职工的家园,能维护职工权益,还能帮助职工排忧解难等等。
我至今还记得,加入工会不久,县支行工会组织就给我们发书、发纸、发笔,组织我们开展读书读报、习字练文。当时新入行的职工很多,而且年轻,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营业所组织了学习小组,营业所领导让我负责组织学习。这给我学习写作无异于注入了一剂**,我以身作则,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尤其是对写作情有独衷。
在习字练文的过程中,我除了完成规定写作的文章之外,开始向县广播站写新闻稿件。当稿件被采用,营业所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得到宣扬时,总是给营业所的领导和职工带来一阵又一阵的欢欣和鼓舞,每当这些时候,我的心情是无比地激动和喜悦的。尤其是,有一次营业所安排我到信用社协助清收贷款,在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后,我写了一篇稿件被一家报刊采用后,在全行上下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员工的赞赏。于是,给我带来了幸运和机遇,第二年县支行安排我参加了省分行举办的秘书培训班学习。通过专业培训,对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84年,绵阳地区中心支行工会组织在辖内金融系统员工开展文章书画竞赛活动,我写的散文《剑阁柏》获得了“三等奖”,当我在营业所领到精美奖品的那一刻,我深知没有工会组织,便没有我取得的写作成果。我对工会组织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对工会组织无比热爱的心情油然而生。
后来,我到县支行办公室工作,在参与《金融志》编纂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时,发现当地在银行建立初期,进入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职工都是文盲,有文化的职工也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少数几个文化程度较高的职工则是从外地调来援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由于当时职工文化程度很低,经常闹出很多笑话来,如把“u2”读成“啊乌”。听老同志说,有一次县支行组织学习,一位负责组织学习的同志准备在职工大会上学习一篇报上的文章,上面有“姬鹏飞”三个字,其中“姬”字他不认识,学习前他还专门去请教别人,人家告诉他那个字读“姬”,他还是不明白,人家又强调读音说:“鸡、鸭”的“鸡”,他在心里反复认真地记,记来记去记成了“鸡、鸭”的“鸭”。在职工大会上读报时,他把“姬鹏飞”读成了“鸭鹏飞”,会场里顿时引起了一场轰然大笑。之后,很多年过去了,这个经典的笑话还是一样地鲜活有趣,令人回味。特别是当时因文化人才缺乏,有文化的担任机构的会计,没有文化的担任机构的主任,相当一部分干部开会时不记笔记,用心记;传达会议时不看文件,凭嘴说。给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工会组织自建立以来,一直把职工文化学习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职工为适应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学习活动,从而职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特别是那个当年读错了字的同志,通过努力学习,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还在县支行担任了工会主席,继续组织职工开展文化学习。工会组织的学习活动,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化素质高的优秀干部,有的到了省分行,有的到了市分行,成为农行强劲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工会组织职工学习的事迹,以前老员工学习文化的精神,随时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并把那些在学习上成绩突出,快速上进的同志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我感到自己在写作上取得的成果,是与工会组织的引导和帮助分不开的,从而对工会工作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在关注工会工作的同时,写了大量工会工作方面的文章,在省分行《群工通讯》、《四川工人日报》、《工人日报》上发表。同时,积极参加省分行工会组织的员工政治思想工作征文活动,理论研讨活动,撰写的文章多次获奖。
有梦想,就有希望;实现梦想,是工会组织给我插上了翅膀。
我非常清楚地了解,与我同时代的人,喜欢写作的人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明明知道自己的文化基础低,写作环境差,信息来源缺乏,更是得不到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可是还是要坚持写作,总想写出好的文章,能在报刊上发表。然而在基层工作爱好写作的,最终真正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却只是少数,能在大报大刊上发表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想我有工会组织的帮助是幸运的。
2001年,有一天我收到了农总行《农村金融研究》**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我写的《改**审批制为责任制的构想》被采用的通知。这个刊物是“国内核心刊物,国际交流刊物”,我作为县支行机关文秘人员写的文章能够在上面发表,我感到写作是成功的。
2003年,我突然收到一张对我来说稿费金额比较大的汇款单,地址和原因都不明,我以为是汇错了,一直没有敢去取。后来,我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寄来的刊物,才知道我写的《应增强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造血功能》的文章发表了,这才放心地去取了汇款。
2008年,正当农行股改进入关键时期,我在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写了一篇《一项农村**合作的启示》在中央《农村工作通讯》上发表了。这个刊物是1956年开办的,是一份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最有权威的刊物。
我爱上了写作,运用知识和智慧写作,以写作为乐。文章寄出去就有一种希望存在,面对写成的大量文章,仿佛看到夏天稻田里碧波荡漾;文章发表了便有得到收获的喜悦,凝视发表的篇篇文章,好象看到果园里硕果累累。我先后在7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达30多万字。当然,这是无法与别人相比的,只能与父亲当年希望我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卖柴,卖菜时能写一张收条相比,算是圆了他老人家的一个梦,同时也没有辜负家乡父老乡亲们对我的的期望。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伟人说,几千年来,农民创造了文化,却没有文化。我生长在新中国,有工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好梦得圆,而今成了有文化的农民。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