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酒作坊 (1 / 3)
第十四章酒作坊
第二天下午吕磊才从郓城回来。送了一百贯给县丞,花了一百多贯吃喝玩乐,一天就把酒牌办好了。还顺带增进了官民的鱼水情,不过税很重,朝廷规定按全额缴税15%。看来,只要钱到位了,这些官员还是很有效率地为人民服务的!
又过了两天,吕连交出了蘑菇作坊的管事权后,吕泽开始了酿酒作坊的组建。管事吕连,把吕柱一组的业务全部调了过来。蘑菇作坊那边就保留陈东一组就够了。毕竟现在蘑菇的业务量并不多,销量和生产量基本持平,业务只是维持和客户的关系,以及反馈市场的各种情况而已。然后又抽调了20个送货员,包括杜迁在内。
那边二娘接管后召集全体蘑菇作坊的人员开了上任的第一次大会。表扬了工作积极分子,把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来。然后,工作积极的分三等发奖金,一等奖一人,二等奖两人,三等奖四人,奖金分别是一千文,六百文,三百文。然后全体都加工资50文,评上将的加100文。这可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工作起来腿也不累了,腰也不酸了,一口气工作时,还加班。嗯,加班是没有工资的。看来,加班不给加班费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的。
只要讲诚信,只要做到真正的奖勤罚懒,公平晋升。普通老百姓还是很愿意去工作,很愿意被剥削的。如果加上真心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可以让他们去赴汤蹈火的。总之,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奠定了二娘在蘑菇作坊的管事地位。
调到酿酒作坊的人员按同等级也加了相应的工资,不然队伍就没法带了。
第二天,吕泽把酿酒作坊的人集中起来,开始分配工作。吕连负责在柴山旁的新房旁边,继续建一百间房子,都是一种样式。在吕家大院的西面,有5、6亩比较廋的地,要把它围起来,里面还要建储酒仓库,蒸酒房,蒸煮原料房,发酵房,成品仓库,包装仓库,杂物房,工具房等等。工程量特别大的,幸好冬小麦已经长出了麦苗。所以全庄的人都出动了,当然是有钱的,劳力分四等,都包两餐,一等35文钱一天,二等30文一天,三等25文一天,四等20文一天。由吕连负责。已经是十一月初了,今年还没有下雪,等一下雪,那就没法做了。所以要争取时间先把地基建好,如果不行,就只有等到开春了。
吕柱去定制酿酒的大瓦缸,要有一百斤容量的,还要用竹篾造一个包圈以减少破烂的几率以及方便两个人抬着走做。这要做一千个。还有一斤装的酒瓶,酒瓶上的设计吕泽已经预先做好,分两个品牌。一个叫“太公酿”低度酒,设想是27、8度。一个叫“英雄醉”设想是52到58度之间。各订一万个,都是货到验收后付款。
杜迁去买酒曲,要分别到不同的县,卖最好的回来。
吕鹰去订做三个大石磨,直径要有两米以上的。。
吕良去订做五百个箕簸,直径要一米,而且要编的结实。
分配好工作后,吕泽就带着吕代,吕胜等几个庄丁就往郓城去了。
郓城,坐落在吕家庄的东北面,有约35里的路程。吕泽一行人骑马而去,除了吕泽、吕代、吕胜,是高头大马外,几个庄丁骑的马都是山东马,也就是驮马。不过骑马总比走路要快得多,信马由缰的,也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郓城的西门。一眼望去,斑驳的城墙估计好多年没有维修了,有的地方还因为掉土掉的厉害,像被人挖了个洞似的,城垛也断断续续,估计有些损坏了,塌掉了。两扇门虽然很厚,估计有20厘米厚,不过木板和木板之间的接缝,有些小洞是可以看到对面的。城门口懒懒散散的站着三个公差,是向进城的外地人收税的,只要不是住在城里的都是外地人,嗯,乡下来的。都要收一文钱一个人,两文钱一匹马。当然,如果你认识他们,又或者你是个官员,那就不用给钱。
进了城,顺着西街走过两个街口左拐进入和顺街,吕家在郓城的粮店就开在这和顺街的街口处。吕泽一行人牵着马一路走过去,看到三三两两的人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在吕家粮店门口。一个伙计在招呼着这些人。庄丁把马牵去后院,吕泽和吕代,吕胜步入店堂。只见靠里的凳子上坐了三四个人,看到吕泽一行人进来,其中一个马上站了起来,拱手行了个礼:“大郎,大管事,胜哥,路上幸苦了。”
吕泽还了个礼:“舅舅好。我们来郓城办的事,顺道来看看。”
粮店管事陈贤,是吕泽四娘的哥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