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诛和珅(8)
先说年龄吧,民间传说与影视作品中,往往给我们留下了和珅、刘墉和纪晓岚三个人的年龄相仿的印象。但据历史记载,刘墉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纪晓岚是生在雍正二年(1724年),而和珅则是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他们三个人分别诞生于三个时代,跨越了著名的“康乾盛世”。计算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刘墉比和珅大了整整三十岁,纪晓岚也比和珅大了二十六岁,他们分明就是两代人。当和珅受宠权势熏天时,刘墉和纪晓岚都以垂垂暮年,行将就木,与年富力强且正处于强劲“上升期”,背后又是乾隆帝撑腰的和珅相比,他们的精力不足,很难组织起有力的对抗力量,也就“斗”不起来了。
再有,实力也不济。从爵位和官职上看,和珅是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十二个职位,可谓权倾朝野,位极权重。纪晓岚呢,官至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四库全书》总纂官。其协办大学士和太子少保衔是其死前一个月,嘉庆帝赐予,以表安慰。刘墉的官职是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死后嘉庆帝追赠太子太保。无论是爵位还是官位,刘墉、纪晓岚都与和珅相差甚远,难望其项背。况且刘墉和纪晓岚在朝中虽官居高位,但却都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无法进入帝国的管理中枢,也就没有机会与和珅发生“面对面”的对抗。
二人在乾隆帝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没法与和珅相提并论。乾隆帝曾对纪晓岚说:“朕以你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就是说,我认为你在方面有特长,才让你领导编纂《四库全书》,不过是人尽其才罢了,你可不要在我面前胡乱谈论国家大事。可见,在乾隆帝的心中,纪晓岚只是一个文化人,编编书还算可以,谈论国事还是免了吧。刘墉则更惨,在任命刘墉为大学士的上谕中,乾隆帝这样评价刘墉,“但伊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刘墉在等了多年之后,终于升任大学士时,乾隆帝却说他从来不好好用心做事,懒得要命,现在无人可用,所以拿你凑合用吧。可见在乾隆帝的心目中,刘墉就是一个“超级替补”,实在没人可用了,你来吧。
更关键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和珅是满洲人,刘墉和纪晓岚却是汉人。满与汉,在清朝不仅是出身的区别,更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差异。虽然清代的皇帝总是在标榜“满汉一家亲”,但实际上满与汉之间存在着巨大而无法逾越的鸿沟,且纵贯满清一朝任谁而无法彻底跨越。满人自家的奴才永远比汉人的臣子省心好用。所以,刘墉、纪晓岚与和珅相比,可以说“天生”处于劣势,并且这种劣势再有“智慧”也无法弥补,这怎么“斗”啊。
所以要说“斗和珅”,不管是刘墉还是纪晓岚都是有心无力啊。
而和珅也知道刘墉和纪晓岚瞧不起他,认为他只会拍马,没有真才实学,但和珅秉承不轻易树敌的思想,与两位“大学问家”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绕道”,见面时嘻嘻哈哈,一团和气,与刘墉谈谈书法和佛法,与纪晓岚谈谈诗词歌赋百家文章,保持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关系。刘墉和纪晓岚也清楚自己的实力,开开玩笑可以,直接翻脸“对抗”没戏。只要乾隆帝还活着,他们就奈何不了和珅,否则只会自取其辱。所以刘墉、纪晓岚与和珅之间更多的是“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倒也相得益彰,相安无事。
其实,让和珅“头疼”不已的对手,是同在军机处的大学士阿桂。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