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火炕保民,种棉救人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火炕保民,种棉救人 (1 / 2)
        朱木宇说道:“诸位爱卿,朕昨日做了一个梦,梦见先帝和我说:‘御弟,天帝将降大任与你,汝须救大明百姓于大寒’,钦天监监正,今岁可有大寒迹象?”

        此时钦天监监正是由徐光启兼任的,他的副手是是继利玛窦之后又一个明清之际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在这个时候西方在有关气象、历法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越明朝,而徐光启又是引进西学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任用西方传教士也就不足为奇。

        徐光启回答道:“回陛下的话,今日是戊辰年丙戌月丁亥日(农历1628年8月26日),今岁晚稻已于本月5日收割上缴入库清点完毕,比去岁提早15日。今早露水甚重,草叶以黄。城北雁居(大雁的窝)在10日前已空,比去岁提早20日。臣恐先帝之言当为实言,今岁应有大寒。”

        文武百官听了此言之后,顿时议论纷纷。大多数人并不是在议论今年百姓们的悲惨遭遇,而是在议论今年自己又要多花钱去买,一些物资来保暖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人们除了用动物的皮毛制成皮草和衣服来保暖以外,就是用西方传入的棉花做成的棉被,棉衣等一系列保暖用品。

        当然,现在这些用品最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一般的百姓还是穿着粗麻布衣,用木柴烧火,围炉取暖。

        然而,这样的保暖方式使得京师四周的木材十分欠缺。木材欠缺了之后又会使人们难以获取木材来进行保暖,像这样一场冬雪下来就会冻死好多人。

        然而人口的减少对于朱木宇今后大航海的殖民计划是十分不利的。无论是在造船,行船还是殖民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所以这个时候绝不能让百姓死的太多。

        所以他开口道:“静一静。朕想问先生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杨阁老听到这句话就站了出来,施了一礼,然后说道:“陛下,我想关于这件事情,工部侍郎宋应星肯定有计策。”

        朱木宇听了杨阁老的回答,于是就看向工部侍郎宋应星。

        宋应星在前世曾写出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是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的一部书。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它对于水稻种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风车,糖车等农业机械工具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述。

        并且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论述锌和铜锌合金的科学家。

        可以说,宋应星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他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集大成者。

        所以,朱木宇对宋应星的回答抱有很大的期待。

        宋应星不卑不亢地回答道:“陛下,微臣以为可派人与民居多修火炕,至于燃料可从陕西运湮石至京师。”

        朱木宇听了以后。觉得可以,但是如果燃煤的话,容易一氧化碳中毒。而且古代的湮石并不是无烟煤,燃烧后还会产生含有二氧化硫的有毒气体。这样的煤怎么能?放在火坑里烧呢?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