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欲速则不达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四章 欲速则不达 (1 / 3)
        “那以君侯所言,难道天下就没有仁义之人了么?”

        听到杨烈这么一说,荀攸倒也不能反驳,却只好问道。

        “天下只有仁义之事,但绝对没有仁义之人。”对于荀攸的询问,杨烈十分肯定的对他说道。

        “只有仁义之事,没有仁义之人?”

        “不错,同样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或许仁义无边,但对于别人呢?难道也是一样么?绝对不会。举一人做例子,蔡邕蔡伯喈,公达绝对不会陌生。他的事情,你觉得如何?”

        荀攸一听杨烈说起蔡邕,顿时感觉头疼。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人。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此事究竟谁都谁错?仁义之说,岂不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受益,必定有人受损。所谓的仁义,分人分事,分时候罢了。

        而刘备在荆州,绝对争不过孙权,交州那里,士燮经营多年不说,还是蛮荒之地,刘备即便得手,有什么用?

        所以,他唯有向西,只能向西,取巴郡,占据蜀中,据有益州作为根基,然后进取汉中,效仿高祖故智,出汉中,向关中,进而夺取天下。除此以外,还能去哪里?

        他的志向和野心,决定了他随后的动向。否则的话,如果他安分守己,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么?

        至于说什么匡扶汉室,别人信不信,至少在座的杨烈和荀攸是绝对不信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