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8、柏举之战(下) (1 / 5)
现在一提到苏州,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吴侬软语、水清舟行、幽深婉约,但这种形象至少要到唐朝才形成。
在先秦时期,吴地山穷水恶、吴人纹身断发,民风剽悍,相当的好勇尚武。
当时,泰伯为了让位给周文王而奔吴的时候,吴地还不叫吴,准确的说这个地方还没有特定的称呼。
泰伯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不能忍受乔迁的新地没有名字,于是结合当地人一边狂奔一边呼啸的风俗,便亲自造了一个字来称呼他们。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很像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线条小人,右上边一个小圆圈,这就是最初的“吴”字——形容彪悍狂放、向天呐喊之意。
虽然吴人勇猛好斗,但百年来军事水平永远局限在菜场斗殴阶段,“不施诡谲,不练戎车”,军事素养很低,“故不敢抗与中国”。
直到申公巫臣率领了一只小型的军事代表队来到了吴国,才让吴王寿梦开了眼界,吴国才开始意识到,必须组建自己的“军事正规化道路”。
由申、息二县兵力组建的“申息之师”是楚国精锐之师,楚庄王曾凭借“申息之师”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主力,从此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申公巫臣便是当时的申县县尹,他的职责之一便是训练申县之兵,是一位极具军事能力的将领。
他结合吴人优势,专门制定出一套针对楚军弱点的作战方法。又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蓄,吴军充分吸收了中原国家发达的军事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战力超群的“克楚”之师。
但这个时候的吴军只能说是具备了同楚军一较高下的能力,在军事理论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用兵仅凭经验,打仗全靠游击,还不能同楚军精锐正面交锋。
接下来就是孙武给吴军提档升级了。
孙武被引荐的时候还没经历战事,他只是一名军事理论家,所谓的《兵书十三篇》只是提炼历代战争优劣总结而成,但这种纸上谈兵的能力,正是吴军所欠缺的。
且不论孙武最初版的兵书十三篇实战效果如何,但他的治军水平确实一流,前面已经提到过,孙武能把一百多个娇滴滴的女姬练成“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的女汉子,那些虎背熊腰的汉子更不在话下。
这里就不得不提孙武练兵的重要思想——精兵之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