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邲之战(中)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4、邲之战(中) (1 / 6)
        (2019.5.16,去年的今天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日子)

        相比晋国军政合一的三军六卿制来说,楚国的君主个人专权制更能体现统一性,在对晋一战的决策中,楚军更早的达成了一致,并就相关事项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楚庄王不清楚晋军对楚态度,派遣少宰到晋营试探军情。

        荀林父亲切的接见了少宰,试探性的询问楚军为何伐郑?少宰摆出一副无奈的表情陈述道:“郑国唯二,‘居晋楚二国之间而从于强令’,我军此番行动的目的也和往常一样,在于教育和安抚郑国,先君也经常这样做,怎么敢得罪贵国呢?您也看到了,我军攻下郑国后即刻退兵,并没有灭国,贵军可以放心离开了。”

        荀林父正顾虑秦国偷袭,毕竟秦桓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有退兵之意,于是整整衣冠,正要回话,上军将士会抢先附和道:“不仅如此,当初周平王命我们和郑国共同辅佐周王室,并要听从天子号令,现在郑国不遵循天子的命令,我们也是来质问郑国,既然事情得到澄清,我们也不再追究,正打算回国,岂敢劳烦楚国官吏来迎送我们?在此特向楚王的好意表示感谢。”

        楚晋双方一虚一实,不约而同的将出兵的理由归结为郑国的原因,气氛很是友好,士会也再次向荀林父和少宰表明自己主和的决心,少宰见荀林父颔首默笑,心中大致得知晋军意向,拜谢离去。

        少宰离去没多久,先穀便得知情况,认为士会言语献媚,大有迎奉楚国之意,有失晋军霸主脸面,赶忙派遣赵括追上去更正:“士会说法有误,这次晋候派我们来,就是要把你们从郑国赶出去,你们回去好好准备迎战吧。”

        赵括之话说得少宰一愣,然后马上反应过来,得出一个判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晋军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改革军队的目的就是建立完备的行军制度,就是为了便于机动、灵活、高度的指挥军队,晋文公设三军的目的在于此,楚庄**典五部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们现在先来简单了解下晋国的军政制度。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实行军改,设立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权力最大,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称为三军六卿。

        六卿对外出战掌握军队,同时对内也管理内政。

        三军将佐早先由曾经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卿族大臣担任,后来发展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家氏族(排名分先后)。

        六卿职位并非世袭,一旦有人去世空编,根据才能和次序递补,所以每次六卿的更迭都是晋国内政动荡最为激烈的时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