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奇怪的病
话说这爷孙二人骑马一路上谈天说地倒是其乐融融。李太公简直就是一部活字典,路上将这个世界的庙堂之事和乡野异闻以一一讲于秦毅听。李太公早年参加过行伍,跟秦毅说起当年的经历仍是心有余悸。通过太公的陈述秦毅这才真正的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后汉王朝在关陇大户的支持下暂时统治了整个北方大地。然而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立国后的后汉因此买下了巨大的隐患。自从曹魏王朝施行九品中正制以来,豪门大户的取力日益扩大。于是跟南方的南魏王朝一样,后汉的太祖皇帝不愿意看到类似的恶性循环出现在自己的朝堂上面,但是天不假年,正当太祖皇帝摩拳擦掌的准备对豪门动手的时候却不想突然卧床不起。于是后汉王朝在经过了开始的正兴吏治后慢慢地走向了下坡,加上朝堂之中各个门阀之间的明争暗斗,勾心度角整个看似平静的后汉其实暗潮汹涌。其中要数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以及荥阳郑氏为实权士族,再加上没有南渡的北方士族如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以及兰陵萧氏这样的古老士族,整个朝堂实际上就是这些士族在牢牢地操控忙着后汉这辆刚出生的老爷车。
崔家为当朝为当朝国戚,虽然比不上王氏的权倾朝野,但是却与荥阳卢氏暗中联手制衡着王氏。至于范阳卢氏则在早年的权争中遭遇了一场几乎灭顶的灾难,于是全族静下心来教育族中子弟,经些年来卢氏名士层出不群慢慢的又在朝堂之上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平城的崔家正是清河崔家的一支分支,早年从清河搬到了平城。现如今的家主乃是当朝司空崔进的族弟崔无忌,壮年的时候在朝中做过尚书的职位,后来儿子成年后就将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从朝廷回到平城经营崔家。这崔无忌除了朝廷之中的儿子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也就是想要制秦毅于死地的崔家大爷崔僧佑,只是传闻中的崔无忌在当官的时候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之所以从官场上面退下其实也是因为实在是看不算自己的大哥跟其他甘愿的所作所为。转到平城以来也是专心的教导自己的后辈,听说就是看不惯豪门士族的子弟现如今每天醉生梦死毫无作为所以特意为自己的子孙们买了很多的书童。所以在教导子孙的同时也让书童们跟着一起学习。
这对于高门大户来讲其实是一件相当忌讳的事情,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印刷业并不是特别的发达,所以主要的文化书籍都掌握在这些门阀士族的家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毫无疑问的真理,一个士族的崛起可能需要好几代的惨淡经营。就拿三国后期的汝南袁氏为例,袁安于汉明帝期,先后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在职十余年,政号严明,断狱公平,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汉章帝时袁安先后任司空、司徒,更是为朝廷所倚重。袁敞,袁安的三子,廉洁守法,不逢迎权贵,在汉安帝时期,代刘恺为司空。袁安之孙袁汤在桓帝即位初期即升任司空,历任司徒、太尉等高位。曾孙袁逢、袁隗更是分别担任汉灵帝的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从袁安,到袁敞,到袁汤,再到袁逢,袁隗,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袁氏在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前夕一直都是赫赫有名的一方诸侯,乃至袁氏也成为当时显赫一时的上等士族。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士族们在多年的经营当中一方面掌握着朝廷的权利,另一方面重视家庭的教育。在早期的士族当中的确培养出了大量的顶级人才,只是世殊时异,慢慢地这些士族的子弟们发现在九品中正的制度下不用学习、游手好闲好像对于自己前途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既然如此,何必每天青灯古佛,反正总会有好的官位等着自己。于是乎一大批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这崔无忌在当官的时候就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多次上表都石沉大海,反而惹得大哥多次警告自己不要妄想螳臂当车,于是在感觉崔家这样下去将来可能有灭族的隐患后毅然辞职回到乡间做了一名教书郎。
关于世家子弟们后期的荒诞不经秦毅到多少有些耳闻。前世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就传出了骑曹参军的“美名”,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崇尚当时所谓的名士习气,平时不修边幅。他在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时,经常蓬头散发,衣冠不整,对他自己应负责的事情也不闻不问。但桓温欣赏他的才华,对他十分宽容。过了几年,他又到车骑将军桓冲手下担任骑曹参军,负责管理马匹。他不改旧习,还是整天一副落拓模样。桓冲故意问王徽之:“王参军,你在军中管理哪个部门?“王徽之想了想说:“不知是什么部门,时常见人把马牵进牵出,我想不是骑曹,就是马曹吧!“桓冲再问:“那你管理的马匹总数有多少?“王徽之毫不在乎地回答:“这要问我手下饲马的人。我从来不去过问,怎么能知道总数有多少呢?“桓冲又问:“听说最近马匹得病的很多,死掉的马有多少?“王徽之神色如常,说:“我连活马的数字也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死马数呢?“桓冲听了,却也无可奈何,便不再问。
此事竟在当时传为美名。成为一代名士的标杆,甚至千百年来都作为不畏权贵的标杆。但是却不知道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不知会带给社会多少的麻烦。这王徽之怎么也算是早期的士族,由此可以想象得到晚期的士族子弟们的素质。如果说西晋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是一个傻子的傻话,那么世家大户在后期的子弟中很多人都成了不识阳春雪的“傻子”。
接近旁晚时分这爷孙二人总算是赶在天黑之前到达了平城。平城作为后汉的边塞要镇,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也是繁华异常。北方不同于南方的割据一方,南方的南魏王朝继承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主张诗书礼仪传家。但是北方这些年来由于杂糅了大量的胡人,中原文化跟胡人的文化进行了大碰撞,社会习性经过了一个民族大融合显得格外的丰富多彩。傍晚的街市上,胡人的杂耍舞蹈被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各种小吃摊让秦毅想到了自己那个世界的夜市,最让秦毅感到好奇的是一个胡僧竟然在跟大家表演“魔术”只见他将一粒种子放在地上突然就看见种子以人眼可见的速度生根发芽并且迅速的成长、开花、结果一系列的神操作让周围的人大呼过瘾。相比于太平县的祥和平城似乎显得格外的热闹,但是秦毅跟李家阿翁两人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欣赏街景就被街口的崔家家院带到了崔府。
爷孙二人在几个家院的带领下走到了平城的东街,东街作为崔家的所在地没有南街的热闹,但是街上出入的人员的穿着打扮无一不显示着这些人身份的不一般。接着两人就被崔府的小厮从偏门带到了崔府。崔府不愧是豪门望族,无处不透露着奢华。在前世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在这个时候王谢家的堂前燕寻常的百姓压根是见不到的,就拿平城的东街来说,如果寻常人家没有主人家的同意误入其中那样就很可能会被主人家当做贼人捉拿送官甚至直接打死都有可能。甚至有时候朝廷根本管不了这些豪门望族,一个大的豪门所在地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的法外之地。
看到这富丽堂皇的崔家,秦毅想到了前世南北朝里面各大家族里面的权贵各种斗富的故事。发展到后期到了不光是权贵们互相间的斗富,甚至是皇帝都斗不过这些“暴发户”。比如晋武帝的女儿嫁给王济,王家在曹魏时期,就很有权势,王济的爷爷是三公之一的司空,王济的父亲是三公之一的司徒,他自己又是司马昭的女婿。因此,他并不怕皇帝因为财富要了他的命,到了司马炎篡魏以后,经常到王济家吃饭,就发现他家里有一道蒸猪肉做的色香味俱全,就问:“你这道菜是怎么做的?”王济瞥了他一眼,就漫不经心的说:“我家的猪是用人奶味出来的。”司马炎听后愤恨不已,但也没办法,只好拂袖而去。当然,除了驸马王济外,其他人也很喜欢斗富,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也经常跟人斗富,但是魏晋时期,斗富最出名的还要数石崇了。在晋惠帝刚即位时期,石崇还没有什么钱财,但他是荆州刺史,石崇有的是办法积累财富。他命令荆州的士兵,假装强盗,在重要关隘处设埋伏,一旦有客商从这里经过,他就抢劫客商的财务,甚至连外国使者进贡的贡品也不放过,这样,他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积累亿万财富和奇珍异宝。在贾南风扳倒了杨骏以后,大权独揽,石崇很快就巴结上了贾家,得以回到洛阳,他抢劫的财富也带到了洛阳。石崇就在这繁华的洛阳城里,就开始了他炫富斗富的传奇。石崇和王恺都是洛阳城里有名的富豪,他最生气的就是别人在面上表现的比他有钱,比如王恺用紫色的布把家门口道路两旁遮挡起来,绵延四十里,显示王家比其他人家高贵。石崇听说了之后,就用上好的蜀锦,绵延五十里,作为道路的屏障,还在蜀锦上镶金边。王恺在斗富方面落了下风,自然不甘心,就去找晋惠帝诉王恺苦,晋惠帝果然是昏庸的皇帝,知道后不但不制止,而且还给了王恺一株珊瑚树。王恺得了一株珊瑚树自然得意非凡,就邀请达官贵人到家里欣赏,石崇自然去了,珊瑚树到了石崇面前的时候,石崇拿出一铁棍,“当”一声将珊瑚树给敲碎了。王恺一看,愤怒的说:“这可是皇帝赏赐的珊瑚树,你赔得起吗?”石崇毫不在乎地手一挥,手下抬出了十几株比那株大的多地珊瑚树,把王恺气得牙根痒痒。逐渐地石崇有钱已是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石崇是当朝最有钱的人。好景不长,他的靠山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联合其他宗室给杀了,石崇也因为牵扯被免去职务,但他喜欢炫耀财富的毛病没有改,很快得罪了司马伦的手下孙秀,孙秀就建议司马伦把石崇当成贪官的典型抓起来杀了,就能得到石崇的财富。就这样石崇很快被抓了起来,接着被杀,他抢劫的财富也离他而去。当然像石崇这样的暴发户结局自然是一地鸡毛,但是也由此可见当时的豪门大户每家都掌握着国家的大量财富。而崔家作为当朝仅次于太原王氏的大家族在这百年的时间里一代代的积累就连一个旁支都显得富可敌国。
经过偏门进入大院当中,不知道经过了几个转角爷孙二人终于到了偏厅。不知是秦毅在这崔府太过于卑微还是化妆技术的高超这一路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随行而来的秦毅,这让一直都担心秦毅身份暴露的李神医慢慢放下了心中的那块大石头。于是在一批下人的伺候下二人吃了晚饭稍作休息后就被带到了崔家太爷的主厅见到了传言中的崔老太爷。
此时的崔无忌平躺在一个檀香木制成的床榻上双眼紧闭,似有似无的呼吸声在周围众人的呼吸声中几不可闻。李神医将手搭在这崔家太爷的手腕上沉默良久。突然一阵极大地声音传了进来。“混账!哪里来的乡野郎中都可以给阿父治病,是谁准许的?”接着就竟来了一位脸色阴沉的中年男人。男人大约四十岁左右,身体十分消瘦甚至有点面黄肌瘦的感觉。深陷的黑色眼窝配上现在这副低沉的脸色整个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大郎君,是朝中二郎君让小人去接的太平县李神医来跟老君父治病的。”一旁的管家公在傍边赶忙说道。“二弟这是想说为兄的在家没有照顾好阿父吗?”中年汉子听见管家公这样说后背过身说道,虽然看不清脸色但是依旧让人觉得一股阴寒的气息。突然转过身来瞅了瞅在床榻前的秦毅二人,指着秦毅道,“这个小子倒是面熟得很,只是一时间想不清楚在哪里见过,敢问这位小郎君是何方人士啊?”然后紧盯着眼前的这个龅牙的少年。“大郎君说笑了,小子乃是乡野之人,哪里会见过郎君这样的大人物,只是老朽年迈家里担心路途遥远就让这个小子跟着老朽一路上照顾老朽的起居。”一旁的李神医赶忙解释道。
......
“敢问神医,阿父这是什么病啊?”崔家大郎君话锋一转。
“回禀大郎君,老太爷这病倒是奇怪的紧啊!老朽行医多年竟然仓没有见过如此奇怪的病。老太爷虽然脉象虚弱,但是却很是平稳,这是说明身体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却又昏迷不醒,肢体关节甚是僵硬,尤其是面部总有一团黑气缠绕,敢问最近老太爷可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李神医缓缓地分析道。
“太爷自从一病不起后,主要是小老负责老爷的身活起居,每次也就是吃一些鱼羹粥或者是大郎君送过来的汤药,也没有吃什么其他东西啊”一旁的家员工赶忙说道。“李神医可有办法医治阿父啊?这些时日崔某可是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江湖骗子,医人功夫没有,骗钱本事倒是一流。”崔僧佑略加不屑的说道。
“老朽闯荡江湖多年,也是见惯了大风大浪。各种疑难杂症也是见过不少,不说是药到病除,也算是医人无数。老太爷这病老朽不说是有完全的把握但是只要是熟悉老太爷的饮食起居,老朽还是有把握的。”李神医正色道。
“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尔等这样的低劣之人如何能跟阿父比较,如果阿父要有三长两短,崔某定要尔等跟阿父陪葬。”崔僧佑瞅着二人说道。“孽畜,你阿父卧病在床已有数月之久,平日里你们父子在外花天酒地,何曾将你阿父的安危放在心上,辩儿借助外界关系方才找到了李神医来为你阿父治病,老身多日都没见你父子前来看望你阿父。倒是神医来了你等倒是从中作梗,当真是不安好心。真是难为你阿父天天在一干人面前夸你纯孝,你就是这样来报答他的吗?”这是一个老妇人拄着一根漆黑的拐杖在几个下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进入大厅指着崔僧佑就是一阵打骂。“阿娘!我......”瞅着老太太的咄咄逼人,崔僧佑一时语塞,只好狠狠地瞪了一眼紧跟着老太太进来的管家公一眼。
大厅里的所有人一时间都沉默了下来,四周静的仿佛一根针掉地下都可以听见。
“阿父,听说又来了两个江湖骗子来跟阿翁治病,来来来,让我看看是哪个不要命的家伙竟敢来我家招摇过市,看我不打断他的腿。”只听见一阵聒噪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