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9章 国的学说 (1 / 3)
大明时期也重视学术活动,许多人都以展示学问为荣,旧文人展示的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解释内容。
到了崇祯十年,有多年的文化运动鼓励下,在观念更新的促进下,学史读书的形式也有所变化,许多大学堂的新式学生也参与学术活动。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文章谈到“国”的学说。
题目:国、国家、诸侯国与天下国。
正文内容:“国”是国中有人,最早的国是部落的代称,进入农业国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国。如果一个氏族之上没有胞族,那么一个氏族就是一国。如果一个胞族之上,没有部落,那么,胞族也是一个国,部落国主要是统人不统地,走到那里就生活到那里。
“国家”是国中有地并且已经发展到家庭生产的阶段,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以地域为疆域,拥有疆域内所有人口为国人的国家。国家与现代大明国的概念相近。
国的类型主要有部落国和部落联盟国。炎帝联盟,黄帝联盟是当时主要的是部落国,最后战胜了九黎部落联盟的囊括天下所有部落的联盟则称天下,当时是炎黄天下。
现有的蒙古诸部则直接称部,如土默特部,喀尔哈部。现在国与部落同时出现,是为了区分我们大明以地域为主的国家与蒙古以人口为主的部落,国家主要固定生产,部落则游牧,走到那里就到那里生产。
女真人原先也是大明皇帝按大明国家的概念,允许女真人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如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但女真人却只知按部落组织,如建州各部,海西各部。
历史上,夏国和商国等农业国出现后,处于由部落国向地域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农业国必须占有土地生产,生产的形式还是以氏族单位集体生产。
氏族生产发展到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制并不是不好,井田制对西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井田制的不良面是井田制的政策没有跟上人口的发展,没有及时的开垦更多的或新的井田来生产,人为的造成人口多于田地的产出能供养人口数量的现象。
到东周的后期,有的国肯定私自开田耕种的行为,废“井田制”,鼓励开垦,奖励生产,利用条件发展国力。
西周的大分封与西欧的分封有本质的不同,西周的大分封,是农业还在发展中的时期,是为了传播农业生产技术而向九州各地的分封,西欧的分封是农业技术已经存在,且是近二千年后,怎样管理现有土地的分封。
周朝的诸侯国与日本的战国时代也有区别,日本的战国是在二千多年后,农业已经存在的战国。
周朝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由于久远有些内容记载不清,日本的战国由于发生不久,许多事件的记载都留下了记录。
周朝的诸侯国中有许多是较小的诸侯国,小的诸侯国就是国君必须直接面对国人,如现在的一个里或一个大里,即一国就是一个村庄或一个乡。日本的战国也有许多大名国只能派出有几十个人的力量。
小诸侯的国事不多,也不复杂,国人与国君的关系也融洽,上下一心发展生产过生活。所以老子提倡小国寡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