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9章 办学的方式 (1 / 3)
中国之道要求处理好知识的教育传播与知识创造关系。知识创造需要广泛的人才基础和社会基础,需要民族精英的努力,民族精英是建立在众多的知识者之上的优秀者。
中国经过汉唐重视诗词曲赋,因为诗赋能让人杨名或可以为当官提供基础,所以中国不但贵族和士族的诗赋水平较高,就是连商人和普通百姓的鉴赏水平也很在行,好诗赋出现了,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可惜汉朝以后的中国,只是诗词赋独秀,其它各学科方面的鉴赏能力太缺,尤其是自然科技或生产技术,出现了知识成果,社会是也难以有人能分辩出优劣,其创造发明的成果被社会所忽视。
不要说普通人的普通成果被埋没,即使当时有用的能赚钱的知识成果也是贵族或士族的,创造发时者,很难拥有知识成果。
明代有点地位的赵士祯,毕懋康,徐光启,孙化龙,宋应星也被忽视了,徐光启等人任官主要是因为科举,而不是因其拥有科技知识。
现在此崇祯肯定要打破儒家独尊的局面,打破科技被忽视的现象。重视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才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不仅是谋个要员口头说重视,而是需要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分辩出知识成果,社会中的人的鉴赏水平是对知识存在发展的要素。
崇祯徐了在秘书处处经不常讲解知识结构外,也通过设置科学院的科室,展示科技知识的结构,造成一种社会存在。
此崇祯在秘书处对众人讲,办学是为了创造新知和传播知识,知识不是那个人或那群人固定拥有,而是不限出身,达者为师,或者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识不但要有人创造,还需要社会有鉴赏水平,或要有社会基础,要有欣赏诗词样的水平来鉴定各科知识,天下知识才能大发展。
人类知识有许多,不仅是诗词,而是与人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知识都必须发展。
最先出现的中国之夏国,就是通过发展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生产知识或自然科技知识具有优先地位。
东周时,社会矛盾激化,解决社会矛盾,或解决当时的生产方式的问题,就成为解决当时生产方面问题的先决条件,于是社会科学处于优先于生产知识的发展的新状态,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这就说明,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可能交替成为主要问题。
中国古代人把这两个问题总结为“生产”问题和众人处理“结社”的问题,并简称为“社稷”问题,社稷曾一度确立到为重为先的思想。
用句现代话来说,就是“社会发展以发展自然科技知识为先导,发展社会科学知识为保障。”
在一定的时期内,朝庭事务还是以小朝庭的人员为主办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