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西北形势 (4 / 6)
李密道:“所以现在北伐,未有天时与地利,或要等情况有变,才能有所行动。”
这时有军士送来书信,李密收下一看,姜维道:“是军粮问题吗?”
李密道:“不是,是凉州地区羌王发来愿意与汉军联合抗魏的结盟书。”
姜维拿起一看,果然如此。
羌王为何会在此时送结盟书,原来是这些年姜维一直在联络位于凉州、关中地区的羌、胡,希望他们能继续支持汉军的军事行动。而羌、胡得知姜维已返回汉中,各部反应有所不同,有些表示愿意支持,有些拒绝,还有一些则态度模糊,两边不得罪。
说到这里,可以提一下此时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哪些羌、胡。
大体上有五种,即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
匈奴,源于先秦时期的北狄。前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卒于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强局面。后来呼韩邪单于附汉,成为南匈奴。郅支单于留于漠北,成为北匈奴。再后来北匈奴郅支单于被汉将陈汤击灭,南匈奴乃率部重归漠北。到了后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之前留下来的南匈奴发生内部动乱,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新南匈奴依附后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建庭五原塞,又迁庭于美稷县,即“南庭”。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而新北匈奴留于漠北。后来汉军出击击败新北匈奴,一部奔逃西域。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拘留新南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单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将新南匈奴打散分成五部,即左、右、南、北、中,被分散安置在北方数州之地。
鲜卑,源于先秦时期的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后来匈奴数次内乱、分裂,被汉军击败,造成漠北地区匈奴迁往西域,鲜卑趁机占据漠北,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去世后各部独立发展。后来大概形成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据有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到了三国时期,乌桓被曹操击破,势渐衰落。而轲比能日益强大,志在统一鲜卑各部,使各部首领感到敬畏,使曹魏对其不满。后来轲比能被曹魏勇士韩龙刺死,部落离散,各部独立发展。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占据云中。秃发部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河西。乞伏部则迁入关中、凉州。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并称鲜卑六部。
羯族,属于匈奴部落的一个分支。在后汉时期开始随匈奴内迁。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等地,保有一定的游牧民族特点。到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羯族南迁的人超过半数。羯族军队掠地千里,杀戮频繁。
氐族,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秦汉时期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唯服装、婚丧仍保持着旧有习俗。主要居住在秦陇、巴蜀之间。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时期乃视之为氐地之羌,又觉与羌有别,因此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到了三国时期,氐族介于曹、刘两集团之间,成为两者争夺人力物力的对象。
羌族,源于先秦时期的西戎。汉朝时期逐渐向西或东迁徙。西面羌人居住于河西走廊,汉朝在河西设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设护羌校尉等官职以管理西面羌人,于是这支被称为‘西羌’。东面羌人居住于塞内,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于是这支被称为‘东羌’。
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五胡中,主要生活在凉州、关中和蜀北地区的种族是鲜卑秃发部、乞伏部、氐族和羌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