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章 李敢被杀(一) (1 / 2)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答案就非常明了。
假设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费的黄金不过十几万两,而派出十万大军征讨匈奴,每年仅粮草、运费折合成黄金,总计耗费将接近上百万两。而且,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加之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土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获得一定的粮食,可以大大节省从中原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成本高低一目了然。
主张趁机让匈奴臣服的大臣则一厢情愿地认为匈奴刚刚遭受严重失败,处境困难异常,为了生存下去,一定愿意做大秦的外臣,每年到边境上来朝拜大秦朝廷。但却忽视了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有草的地方就能生存,这里待不下去了,完全可以跑到别处去,等喘过气来后再杀回来。
余下的是主张不给匈奴人喘息之机,继续对他们用兵的大臣,以年青武将居多,但人数相对要少得多。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匈奴人天性残暴,如今与他们和亲,或者让他臣服,是养虎为患。
赵政倾向于继续对匈奴用兵,但也不得不顾虑对帝国经济的巨大压力。在赵政眼里,此前所谓的“和亲”,只不过是的苟且求和的雅称。大秦朝廷拒绝了伊稚斜单于的和亲请求,但也没有彻底关上和平的大门。
赵政的打算是暂时稳住匈奴,待经济恢复发展,物资准备充裕后再找理由对他们用兵,将他们彻底铲除,但和平相处的方式,必须跟以往不同。说白了,就是匈奴臣服,或者说讨好大秦帝国,每年向大秦朝廷进贡。
伊稚斜单于得知始皇帝提出的和平条件后,觉得不仅是自己,还有祖先们都受到了一万点的羞辱,愤然拒绝后,带领族人继续向北撤退,以表明与大秦帝国势不两立,绝对不会臣服的决心。
赵政见伊稚斜依旧如此狂妄,打消了接受臣服的念头,下令全国不惜一切代价,招募士兵,收集马匹,准备不久再次远征漠北,一举歼灭单于残余。
虽然经过几大战役的庞大耗费,帝国的国库入不敷出,经济不堪重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大业大的大秦帝国,此时还是拿得出拼老命的本钱。经过近一年的筹集,秦军又准备了十万匹马,同时训练了近十万人的骑兵部队。
马匹和骑兵勉强凑到数目,但质素却大打折扣,很多平日用于乡村小巷驮人驮物的马匹年老体弱,却被充当战马收入军中,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都达不到作战要求。
大量马匹不分青红皂白被收入军中作战,又造成社会上马种的严重缺失,导致小马驹的产出量大幅度下降,显然制约了往后马匹的供应。而朝廷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不得不花重金从西域等国购入强壮的马匹,以致国库几乎空虚。
饭可以不吃,仗不可不打。不灭匈奴,不为大秦子民。全国百姓勒紧裤腰带,硬是凑出了一支十万人的骑兵队伍。万事俱备,只差始皇帝一声令下向漠北发兵。当然,还得任命统兵将领。
毫无悬念,统兵将领非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莫属。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此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依旧位高权重,但也“人老珠黄”,失去了始皇帝的器重,被外甥霍去病取而代之。始皇帝从来就是一个不念旧,以战功决定喜好的人。正如当年卫青初出茅庐,就被始皇帝器重一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