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重用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章 重用 (2 / 3)
        “回陛下,确实如此!”

        徐光启听到皇帝问到这个问题,顿时精神一振,顿时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陛下,微臣已经测试过,番薯亩均产八石到十五石上下,马铃薯(明时叫法,因其酷似马铃铛而得名)亩产还要稍多于番薯,玉米产量稍差些,亩产五至七石上下,这些外番薯类,都有极佳的抗旱抗寒能力,较之小麦更适合大明如今渐冷的气候。若是能够推广全国,则我大明再无粮患之忧!”

        “其中番薯最为得力,不仅其果甘甜爽口,水煮生吃皆可,产量极高。甚至极叶肥大,亦可为人食用,若此物推行全国,大明再不复缺粮之虞了……”

        看着满面红光,侃侃而谈的徐光启,朱由检虽然不断的点头,但是心中对此人,也是充满了同情。无他,因为他的一生,实在太过于坎坷了。

        徐光启是大明末年难得的实干派,但却仕途极为艰难。年轻时因锐意改革,应试时文章屡屡标新立异,故而屡考不第,蹉跎至四十二岁,这才遇到他的贵人座师焦竑,得到举人功名。

        数年后,又因焦竑简拔,再次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之路。

        不过所谓成也焦竑,败也焦竑。

        他的座师焦竑是当年狂生李贽的弟子,李学又是被被孔孟传统儒学贯以“异端”,因此被打上异端标签的徐光启,在官场上可谓是大受排济,终其一生,都难为官场主流认可,事事皆遭掣肘。

        徐光启官路极为坎坷,数次起落,却难以寸进。

        官路不顺,徐光启作为实干家,却依旧没有丧气。他发现万历中后期,大明各地天灾不断,有愈演愈烈之势,民意更因官场黑暗,百姓食不裹腹,各地都有饥民被迫落草。

        虽然这些人数量并不多,在地方上也根本翻不出花样来,但他明白若是放任不管,早晚都会酿成大祸。在得知海外传来的高产粮食之后,无官一身轻的徐光启便即全身心投入进其中。

        徐光启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方法改进,终于将番薯种植成功,并总结出了“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之为“松江法”,并创造性的想出了现在仍在被广泛使用的地窖储藏法。这些方法,不仅使得番薯在上海地区种植成功,并顺利的推进到了山东、河北,甚至东北等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