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亡国之秋党争烈;“头皮发痒”降燕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亡国之秋党争烈;“头皮发痒”降燕虏
  朱由菘,宣和帝朱翊钧之孙,流贼李鸿基“福禄宴”之“主菜”福王朱常洵庶长子。

  建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鸿基破了燕京城,建炎帝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挂东南枝”,前面作为全国大一统政权灭亡。但是李鸿基仅控制了中原部分地区,南方诸省仍在大明统治下。

  建炎帝殉国的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群臣议立新君,在建炎帝三子或死或逃亡无踪无法来南京继位的情况下,朱由菘成了血统最正的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庐州王朱慈炅自被建炎帝封为庐州王时,即表明了建炎帝的态度:朱慈炅就藩于金寨县,除非皇室嫡系死尽死绝,否则朱慈炅与皇位无缘,既然不在群臣的考虑之列。)

  但是在此江山沦丧的情况下,大臣们仍然不忘党争,惯会“打嘴炮”的东林党人坚决不同意立朱由菘为帝,其代表人物史可法甚至提出“福王在藩期间不忠不孝,恐南主天下”,东林领袖钱谦益以立贤为名主张立宣和帝之侄潞王朱常淓。

  当时朱由菘正逃亡到淮安,不知为何头脑开了窍,在原提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帮助下,向雄据江北的三镇总兵求援。高杰、黄得功等本就是野心勃勃的流窜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正是无本万利的好机会,那还等什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和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在明晃晃的刀子面前,东林“嘴炮”们只得认怂,接受现实。

  建炎十七年(伪燕顺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朱由菘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国号仍为“明”,史称“南明”。

  弘光帝依靠江北三镇军阀拥立登基,得偿所愿,但也开了有明一朝军阀势力尾大不掉的先河,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从此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南京从皇帝到重臣没有人能指挥得了这支飞扬跋扈的军队。其实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都是出身行伍“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悍勇匹夫,其手下各怀异心,却不乏良将猛士。如果朱由菘有乃祖明武帝的一丝勇略,不难让三镇为己所用。然而朱由菘遗传了乃父的心宽体胖,却没继承一丝一毫乃祖的雄才大略。因为做皇帝心切,一开始就开了大价钱,自贬身价,三镇正是看清了他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才不听他的号令,为所欲为。

  朱由菘一登基就沉湎于酒色之中,掌握实权的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钺等也只知贪污腐败醉生梦死,南明一建立便呈现败亡之象。

  为了不引起华族内斗,让燕虏渔翁得利,庐州王朱慈炅承认南明政权,接受弘光帝楚越亲王的册封,冷眼旁观南明内部的争权夺利。

  老兵匪左良玉得益于东林党人候徇的赏识起家,此时南京刚好有自北方来自称太子朱慈烺者为弘光帝囚禁,侯侚等东林党人鼓动左良玉起兵东下南京“清君侧”,除掉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此时左良玉已病重,其子左梦庚等人认为效法高杰、黄得功等做“从龙元勋”时机已到,而且李鸿基、燕虏皆以逼近武昌,决意起兵东下,左良玉顺水推舟,于是几十万兵匪舟船连绵数十里顺江而下。

  为了防止左良玉的兵匪劫掠九江,楚越亲王朱慈炅命禁军统领黄龙严阵以待,但令鄱阳湖水师、长江水师让开航道,放左良玉军东下。然而左军行至九江,左良玉病死舟中,其子左梦庚顿改初衷,决意投降燕虏。随时监控左军的大明国安局长袁承志潜入左军旗舰,一剑斩下左梦庚狗头,鄱阳湖水师、长江水师立即出战,将左军所有舰船击沉。楚越亲王朱慈炅有旨:左良玉兵匪军纪败坏,奸淫掳掠无严不作,且不顾民族大义投降燕虏,令将其诛杀殆尽,一个不留。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