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五十章 经济原理 (3 / 4)
尤其是部署在东北的肃汝族岐军,要是有人散布朝廷发假币的消息,他们能内讧。
假币的问题从经济问题,迅速发酵成全国问题,沈云卿担心的问题正在变成现实,这次的假币来势凶猛,其背后的幕后主使绝不单纯。
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当然不是干开会,什么都不干,一边开会,行政机器都在高效运转,内阁会议进行到一定程度,都会将之前的决意重温一遍,确定无误即刻报给女帝过目,没有问题就发到各部各寺的辖下各司、各署立即执行,绝不是什么公务茶话会。
晚上周启还请沈云卿去昆阳宫夜谈财政、经济问题,人家给了这么大的面子,不给点诚意当然是不行的,沈云卿也道貌岸然的说了一些干货,但核心节点根本不谈。
什么是核心问题,这个很有讲究,既要让周启觉得吃透了,但又不能让他掌握真理。
就比方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是农耕王朝的老毛病,朝廷对这方面的认知多数人只停留在物价暴涨暴跌,钱不值钱,铜钱滥发的层面,并没有意识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供需和货币供应与物质供应问题。
同时中原王朝历来都采取极端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缩是好现象,通胀是坏现象思维,所以出现恶性通胀,都采取极端措施,先是打压物价,官府严控物价,甚至接管市场。然后抓捕囤积居奇的不良奸商,再然后朝廷到处借债借货,先把物价给压下去。
等到破产一批财阀商人,得到他们的钱货,市场价格被压下去,农业周期自我修复完成,物价自然开始回归。
而且朝廷很少在农业技术上采取有效提振措施,以缓解农副产品不足带来的供应链和需求紧张。
你看古代中国王朝和农经有关的书籍,其实大都是民间自己总结的经验,朝廷官方系统性研究的成果其实远不如民间,加之朝廷只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业科技,一味的相信经验,没从经验中发现普遍的科学规律,这就导致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匹配。
如明清时期,别看两朝中期经济很发达,但是你看他的农业情况,其实一塌糊涂。
两朝时期的经济最大秘诀一靠盐,盐是最大的经济活动商品,盐利甚至是国家运转主要财政之一,这搁近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期的欧洲根本没有这会儿事儿。
二靠人口,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唐宋时期科学、人口双增,变成几乎依靠人口增长带动国家经济总量增加。因为农耕时期人口增长是国力增长的主要来源,因为人多交税就多呀,只要稍微劳动一下,就产gdp。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