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农业转移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八章 农业转移 (3 / 5)
        小麦虽然抗寒,南北方冬天均能种植,但随着维度增高,温度降低,冬季种植小麦的收获与维度、温度成反比,维度越高、温度越低,产量越低,当温度过低,冬麦将无法生长而导致冻死。

        而燕麦能耐零下三十度的酷寒,极个别品种甚至能抗零下四十度的极寒,适合在蒙古高原冬季种植。

        当然,温度越低,燕麦的产量也越低,但抗倒伏和低温冻害。

        秋末种下燕麦,来年春天才能收,生长期超过一百五十天,产量才三成,收获和种子投入一半对一半,比夏季小麦还低。但至少实现了一年两季的收获,口粮能基本满足种植户自足。

        当然,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这么好的建议,肯定不光只有好处。

        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虽然适合春夏季大量广种薄收种植小麦和大豆,但是在种子潜力和机械化之前,气候维度影响之下,土地几乎是农业文明的负担。

        即便实现一季小麦,一季燕麦,也是干的累死累活,所以忽喇部族大都不愿接受农业化,如果接受了农业化,同时意味着上了沈云卿的圈套。

        不同于黄河、长江流域,无论小麦还是水稻,一季的周期都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天,冬季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天,劳动力有充分的时间休整。

        蒙古高原一季短则一百五十天,长则一百八十天,全年忙着种地和放牧,一旦实现农业系统化,这些人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如果重新恢复游牧,又对体系经济造成重大打击,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下滑。

        只要忽喇将人口束缚在土地和农业体系中,其危害将逐渐削弱至最小,同时农业化由于气候和维度,并不能令其发展壮大,因为产粮不足以养活更多人。

        所以在蒙古高原种地,单论经济成本,种地其实还不如畜牧业,但标准放低,就糊口而言,农业耕种是无价的。

        而代价就是劳动力长期束缚于土地,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人的人力投入战争。

        但高原上推行农业化体系,反应到现实,就是吃苦受累还不讨好,于是忽喇各部仍无全面推广农业耕种的意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