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章 烽火南疆(4) (1 / 4)
“番”是最低的形式,泛指土著、部落,生存状态以采集渔猎为主,人口较少的地域原住民。
这种原住民部落,以家长制、酋长制、部落首领制为主要统治核心,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系统化的官僚系统,严重缺乏对地域内部的生产管理。
确切的说,主要就管怎么吃饭,尚未发展出体系化的农业生产力,或者说只有原始的农业生产。
同时没有系统化,正规化的军事力量,和常备兵制度,纯粹是村长振臂一呼,家家户户倾巢出动,面对外部袭扰,基本上都是村长级的好凶斗狠
“邦”泛指统治地域一两个州郡或市级面积的城邦,以领主、城主、小王为统治核心,权贵和外戚为官僚,同时由于统治范围和人口基数规模的制约,权贵外戚构成的官僚足以统治,因此缺乏中下层官僚体系。
“邦”的状态基本结束了采集渔猎的原始状态,进入早期农业体系和手工业发展。
当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任何时期的国家形态,采集渔猎永远存在,在于占比比重大为减少,不再单纯以采集渔猎为主要物质驱动来源,而是以体系化的农业、手工业为社会物质基础。
“邦”形态的下的地域形态,或多或少需要经历民族形态发展,文明发育,人口增加,生产力提增,制度健全,战争和文明冲突带来的领土扩张和人之理念逻辑的萌发,具备了自我武装的意识和初步军事力量体系,如果有中国一样的大型王朝输入生产力和先进文明理念认知,会进一步缩短这个过程。
“国”的层面是由多个地域形成的高级形态,大体具备民族形态认同,自我文化固化,生产力大幅提升,统治面积人口迅速增加,同时由于统治面积和人口增加,官僚体系迅速扩张并向下延伸。
由于官僚体系的发展需要遵循历史和生产力发展规律,以及制度运行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更正,因此又需要一整套的法律逻辑加以规范,因此从城邦小官僚,到国家形态的大官僚执政体系,需要一个漫长的文明积累和逻辑总结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取决于文明发展的路径和自然资源禀赋,中华文明由于文明的独特性,缩短了发育周期,民族形成和国家形态形成最早。
而腊婆攻取交趾之后,全盘得到了交趾的行政体系,一跃完成土著城邦到国家形态的转变,正因为腊婆一夜得到了整个交趾的军政、司法、教育、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完整体系,得以迅速完成形态转变和文明野蛮发育。
而中原王朝完善的这套体系走了两千年,腊婆却只要一夜。
此外还有中原帝国内部的封王封国形式,此种形式的“国”不具备外邦国的特征,充其量是一种荣誉和地方特权。
最后,“朝”的概念是在国的基础上实现的升华,与“国”形态说相同也相同,说不同也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