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庒县风波续(14)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三章 庒县风波续(14) (4 / 5)
        当然,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官府层面的权利勾结官官相护,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而民变多数情况是**,但是矛盾又没上升到不可调和地步,因此范围小影响小,大举用兵劳民伤财,尤其是很多民变甚至是械斗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的民变没有广泛破坏性。

        朝廷大兵压境站站台,给以军事和政治压力,同时以政策为手段瓦解,能很好解决问题

        如果动用武力,无论什么结果,农耕时代死人的代价比现代高得多,尤其是一死就是群死群伤,对地方上的税赋和经济冲击持续性长达几十年。对于农耕体制,人口的消亡带来的阵痛强烈得多。

        因此多数王朝,多数时候以谈促和,能不动用武力尽可能不流血,其中又以“招安”最为臭名昭著。

        招安往往是以封官许愿,答应政治要求为前提,最终平息农民起义的政治措施。但往往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其他人造反,就会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给此后的施政带来隐患。

        此外招安的这些头目都要封官许愿,同时为避免其危害,又往往调离本地,要是安分守己,倒也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碰上个不安分守己,甚至朝廷还打着歪主意,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养出个白眼狼王八蛋。

        由于招安的对象素质低劣,往往许多悍将封官许愿后拉去以贼治贼,让招安的这波人去打击其他农民起义,如宋江打方腊,就是典型的案例。

        但是梁山伯毕竟是义字当头,大都数是文化人,好歹还保境安民,知道善待地方。

        往往以贼治贼的结果是,要么到了地方大杀四方,大搞血腥政策,要么再次反叛,直接把精锐拉走,极少一部分能戴罪立功被朝廷认可,甚至名传千古,当然,那些个开国元勋除外。

        所以招安看着挺好,但要消除危害很麻烦。皇权思想和贵族官僚集团统治下,宋江的结果是必然的。

        下午时,汪晨贵的人来到乱民在城外的大营中,得知朝廷要说和,朱公成、皮小五、郭友东等人请来杨思茅,向他问计:

        “杨先生,你说朝廷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朱公成问道,杨思茅倒是没急着下结论,他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